CNBC 深度剖析美中關係新局面
大事回顧:貿易壓力下的突破與「互相尊重」
美國與中國的國旗在 2009 年 4 月 9 日於北京美國大使館後方飄揚,象徵兩國關係的微妙變化。今次,全球親身經歷了一次幾乎全面的美中貿易禁運,而星期一雙方就關稅問題達成突破後,這種局面已經無法回頭。中國終於獲得美國長期渴望的「互相尊重」。
美國財長 Scott Bessent 在接受 CNBC 訪問時直言,雙方談判期間「確實感受到互相尊重」,而美國貿易代表 Jamieson Greer 亦在星期一的記者會上強調了這一點。
這與拜登政府上台後首場高層會談在阿拉斯加以罵戰開場,及其後「氣球事件」令時任國務卿布林肯延遲訪華數月的情況,形成強烈對比。
更罕見的是,今次美中於星期一發表了聯合聲明,這是自 2023 年 11 月「陽光之地」氣候合作聲明後,雙方首次再有聯合公告。未來,雙方會否在每次重大會議後都發表聯合聲明,還是又回到各自發稿,將成觀察重點。一位與兩國高層官員有定期對話的國際顧問透露,關稅問題仍有較大波動性,特朗普陣營視之為調控大國關係的重要工具。解決方案或包括中國大手購入美國貨、投資美國創造職位,而北京則爭取自身核心利益的讓步。
新商業格局:供應鏈多元化成新常態
雖然高關稅維持時間不算長,但對商界的衝擊卻是真實存在。企業已深知必須分散風險,減低關稅不確定性。
Natixis 高級經濟師徐建偉在 LinkedIn 上指出,二戰後建立的穩定貿易框架已經瓦解,即使未來再減關稅,也難以恢復過去的預期。大企業會繼續推動供應鏈多元化,但小企業信心動搖,甚至或會停產,對美元作為全球終極儲備貨幣的信心也在動搖。
值得注意的是,美中雙方同意在未來 90 天內,對大部分新徵關稅商品暫緩加徵,期間繼續談判經貿政策。去年,中國是美國第二大貨物供應國,但在 180 個受美方「對等」關稅的國家和地區中,中國是唯一選擇反擊的國家。
港股恒生指數已經回升至四月初貿易緊張升級前的水平,美股標普 500 指數亦重返全年正增長。
野村中國首席經濟師陸挺認為,這或只是兩大經濟體無可避免碰撞的開始,「美國仍然主動進攻,但中國或會學懂如何為未來的進攻做好準備。」
中國加速自給自足戰略
在聯合聲明中文版發佈半小時內,中國商務部已宣布多個部委及地方召開會議,加強對關鍵礦產出口管制,中國在這一領域有明顯優勢。
同日,國務院發表國家安全白皮書,開篇便提及鴉片戰爭,引出中國「百年國恥」的歷史創傷,強調自力更生,並強調中國在全球不穩定局勢下的「穩定力量」角色。
然而,中國對國家安全的高度重視,對部分外資機構亦帶來額外成本。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指出,雖然 90 天暫停徵稅值得歡迎,但對美企的業務規劃及成本產生重大不確定性,損害其長遠競爭力,呼籲中國消除不公平貿易及市場准入壁壘。
周二,中國在與拉美及加勒比地區領袖會議上,國家主席習近平未點名地批評「霸凌和脅迫只會導致孤立」,聽眾包括哥倫比亞、巴西和智利總統。
儘管中國對美出口在 4 月大跌逾兩成,但同時大幅增加對東南亞、歐盟和拉美的出口。
澳洲聯邦銀行農業經濟師 Dennis Voznesenski 指,中國即使暫時免於關稅戰,仍積極尋求減少對美農產品依賴。不過,南美的季節性和天氣會影響中國能否減少美國採購。據報,中國 5 月 9 日已與阿根廷出口商簽署意向書,採購約 9 億美元大豆、玉米和植物油,同時恢復從五家巴西企業進口大豆。去年中國自阿根廷進口增長 6.4%,達 70.3 億美元。
關稅豁免與供應鏈重組
現有貿易路線難以一夜之間拆解,北京大學教授林毅夫早前亦表示,不預期美中會「全面脫鉤」,美國對中國貨品依賴仍大。
WPIC Marketing + Technologies 聯合創辦人兼 CEO Jacob Cooke 指,美國出口中國的產品,關稅豁免政策「執行得相當寬鬆」,尤其涉及大量中國零部件的產品。展望未來,他預計關稅會降低,「全球最大貿易關係會繼續」。
但對於過去單靠中國供應商的企業而言,上月美國突如其來的加稅,是再次提醒他們必須分散風險。廣州 Imex Sourcing Services 創辦人 Ash Monga 指,「精明的進口商已明白,長遠最安全的做法就是多元化供應來源。」他更推出「Tariff Help」網站,協助中小企尋找中國以外的供應商。
市場動向與未來展望
美國財長 Bessent 與中國財政部長藍佛安上月底在華盛頓國際會議期間會面,瑞士會談後投行紛紛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測。
中國房地產行業亦見穩定跡象,標普報告預計今年新屋銷量跌幅將收窄至 2%,遠低於去年的 17%。
美國晶片巨頭 Nvidia 仍然看重中國市場,計劃兩個月內推出經降級的 H20 AI 晶片應對美國出口限制。
A股、港股周三齊升,滬深 300 指數升 1.15%,恒生指數升 1.73%。中國 10 年期國債孳息率報 1.672%,離岸人民幣兌美元跌 0.22%,報 7.2114。
未來重點日程
– 5 月 14 日:騰訊收市後公佈季度業績
– 5 月 15 日:阿里巴巴收市後公佈季度業績
– 5 月 19 日:中國公佈 4 月零售、工業及投資數據
– 5 月 20 日:寧德時代將於香港上市,中國支持民企法生效
編輯點評:美中關係新常態,香港企業如何自處?
今次美中貿易談判的進展,象徵兩國「競爭+合作」的新格局正式成形。關稅雖暫緩,但供應鏈多元化已成全球大勢,這對香港、中小企及跨國企業來說,是機遇還是挑戰?
值得反思的是,過去香港企業不少都依賴內地生產鏈,如今「中國+1」模式成新常態,香港企業如何利用自身國際網絡,把握東南亞、拉美等新市場,甚至成為中外企業的橋樑?
同時,中國強調自給自足與國家安全,對外資和外來技術的態度轉趨審慎。這種「內循環」與「外循環」的博弈,對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角色亦有深遠影響。
長遠而言,美中關係的「新互動」將不再只是你來我往的單邊讓步,而是雙方在全球供應鏈、技術、資本流動中互相牽制、博弈,甚至共同制定新規則。香港企業、投資者和政策制定者必須認清這種新常態,靈活調整策略,才能在變局中突圍而出。
最終,這場「大國角力」其實是一場全球經濟治理模式的再造。香港若能積極擁抱變革,或許能在新一輪全球供應鏈重組和資本流動浪潮中,找到新的立足點和增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