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談判持續,全球股市及美元保持穩定
波士頓/倫敦消息——隨著美國與中國的貿易談判進入第二天,全球股市及美元周二保持穩定,投資者開始相信這兩個世界最大經濟體之間的緊張局勢或有緩和跡象。
美國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表示,雙方在倫敦的會談進展順利,而美國總統特朗普周一對談判結果表示樂觀。
鑑於特朗普頻繁變動的關稅政策,以及中美關係的波動已經削弱兩國經濟、擾亂供應鏈並威脅全球增長,任何談判進展都可能為市場帶來喘息空間。
世界銀行周二將2025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下調0.4個百分點至2.3%,指出關稅上升及不確定性加劇對幾乎所有經濟體構成重大阻力。
在華爾街,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變化不大,標普500和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均上漲約0.3%。
華爾街價值最高的公司股價表現分化。特斯拉股價上升4%,微軟則下跌0.9%。谷歌母公司Alphabet股價因有消息指OpenAI計劃使用谷歌雲服務以滿足其日益增長的運算需求,上漲1.4%。
全球股市以摩根士丹利全球指數反映,接近歷史高位,上漲0.2%,美元兌多種貨幣保持穩定。
Capital Economics副首席市場經濟學家Jonas Goltermann表示,市場目前對貿易政策及整體前景持較樂觀態度,但不應解讀為關稅會全面取消。他預計美國對中國商品的關稅將維持在約40%,大多數分析師認為美國的10%普遍進口關稅將繼續存在。
在歐洲,STOXX 600指數變動不大,但瑞銀股價下跌近5%,因投資者擔心瑞士政府新提案要求該銀行持有額外260億美元資本的影響。
日本方面,財務大臣加藤勝信表示,政策制定者正考慮推動國內投資者持有更多日本政府債券。此前有報道指日本正考慮回購過去以低利率發行的超長期政府債券。
日本30年期國債收益率基本持平於2.92%,此前自5月底創下3.18%的歷史高位有所回落。
日圓兌美元下跌約0.24%至144.9,歐元兌美元基本穩定在1.142左右,英鎊因英國就業數據疲弱下跌約0.4%至1.35美元。
質量重於規模:美國財政赤字結構惹憂慮
特朗普靈活多變的貿易政策及美國日益增長的債務負擔削弱了投資者對美國資產的信心,令美元今年已下跌逾8%。
Lombard Odier經濟學家Samy Chaar指出,美國財政赤字規模雖保持相對穩定,但其「質量」已出現惡化。他解釋,若政府支出用於生產性投資,將有助於推動經濟增長、創造就業,帶來宏觀經濟回報;反之,若透過減稅給不需要資金的人群,這些人既不會增加消費也不會提高投資,宏觀經濟效益有限。
美國國債收益率約為4.47%,當日下跌1.2個基點。本周美國國債票據及債券拍賣備受關注,被視為市場對美國資產情緒的試金石。
周三將公布5月份美國消費者通脹數據,或反映關稅對商品價格的影響;翌日將發布生產者物價指數報告。
Convera外匯及宏觀策略師Kevin Ford表示,5月的美國CPI及PPI數據將被密切關注,以尋找通脹壓力是否持續的跡象。他說:「如果核心CPI持續居高不下,市場對降息的預期可能會推遲至6月18日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會議之後。」
市場普遍預期美聯儲下周會議將維持利率不變,至年底的降息預期僅為44個基點。
商品市場動態
油價下跌,布倫特原油價格下跌約0.7%,至每桶66.56美元。現貨黃金價格下跌0.2%,報每盎司3,321美元。
—
評論與啟示:
這篇報道反映出全球經濟目前正處於一個微妙的平衡點。美中貿易談判的持續進行,雖未有重大突破,但至少為市場帶來一絲寬慰,這對於長期受到關稅政策波動和全球供應鏈緊張局勢影響的投資者來說,是一個正面訊號。不過,市場對關稅全面取消的期望仍然謹慎,顯示投資者理解這場貿易摩擦的複雜性及其深遠影響。
此外,報道中對美國財政赤字「質量」的分析尤為關鍵。過去市場常只關注赤字規模,但忽略了支出結構對經濟的長遠影響。若赤字用於刺激消費或非生產性支出,將難以帶來持續的經濟增長,甚至可能削弱美元的國際地位。這點對香港及全球投資者而言,提示了需要更多關注美國內部經濟政策的質素,而非僅看數字。
最後,全球主要市場和貨幣的相對穩定,反映了市場對未來政策趨勢的暫時接受,但潛在的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特別是即將公布的美國通脹數據和國債拍賣結果,這些都可能成為未來波動的觸發點。投資者應保持警覺,靈活調整策略,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市場或資產類別。
總結來說,這場環繞貿易談判和經濟政策的「博弈」仍未結束,但市場在等待中展現出一種謹慎樂觀的態度,這種心態本身就是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有力回應。
以上文章由特價GPT API KEY所翻譯及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