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氏宣布未來五年投資美國500億美元 創造逾1.2萬就業機會
瑞士製藥巨頭羅氏(Roche)於星期二表示,計劃在未來五年內向美國投資500億美元,創造超過12,000個新職位,當中包括約6,500個建築相關崗位,以及1,000個於新建及擴建設施的職位。此舉是眾多企業回應美國總統特朗普關稅政策的最新大規模投資行動。
羅氏行政總裁托馬斯·施奈克(Thomas Schinecker)強調,這項投資體現公司對美國市場的承諾,羅氏目前在美國擁有24個據點,僱用25,000名員工。隨着新增及擴建的製造能力投入運作,羅氏預期將從美國出口的藥品數量將超過進口。
據悉,羅氏計劃擴大在肯塔基州、印第安納州、新澤西州及加利福尼亞州的製造及分銷中心;在賓夕法尼亞州興建新的基因療法工廠;在印第安納州設立連續血糖監測產品的新廠房;以及興建一座生產減肥藥物的新廠,地點尚未公布。此外,羅氏還會在麻薩諸塞州建立一個專注心血管、腎臟及新陳代謝研究的中心。
施奈克表示:「我們未來五年投資500億美元,將為公司下一階段的創新和增長奠定基礎,惠及美國及全球的患者。」
同時,其他製藥巨頭亦紛紛宣布大規模投資,例如同為瑞士企業的諾華(Novartis)本月早些時候宣布將在美國投資230億美元,而禮來(Eli Lilly)和強生(Johnson & Johnson)也近期公布了重大投資計劃,均是因應特朗普政府推動提升本土製造業的關稅政策。
儘管瑞士產品面臨31%的出口關稅,但羅氏高層未有直接提及這一威脅。上週,美國政府開始對藥品進口展開調查,意圖對該行業徵收關稅。根據聯合國貿易數據庫,去年美國進口藥品總額接近2,130億美元,幾乎是2014年730億美元的三倍,若關稅實施,對行業影響可謂深遠。
—
編輯評論與深入分析
羅氏此次大手筆投資美國,表面看來是對特朗普政府「美國優先」政策的積極回應,但更深層次反映了全球製藥業在地緣政治和貿易環境變化下的戰略調整。過去幾年,美國對進口產品加徵關稅的威脅,令跨國企業不得不重新評估供應鏈和生產基地的布局,以降低貿易風險和成本。
羅氏此舉不單是擴大本土生產,更是透過建設新工廠及研發中心,強化其在基因治療、糖尿病監測及代謝疾病等前沿領域的技術領先優勢。這不但鞏固了其市場地位,也有助提升美國在高端生物製藥領域的全球競爭力。
然而,我們亦須關注這種大規模投資是否會帶來過度依賴單一市場的風險。若美國政策再次調整,或全球經濟出現波動,羅氏的投資回報及營運策略將面臨挑戰。同時,這亦反映出全球製藥業競爭日趨激烈,企業必須持續創新和靈活應對政策變化,才能維持長遠增長。
對香港及其他地區的讀者來說,這個案例值得借鑒:面對國際貿易環境不確定性,企業與投資者均需關注政策風向以及產業鏈重構趨勢,才能把握未來機遇,避免潛在風險。羅氏的策略展示了如何透過積極布局和創新投資,在全球經濟波動中尋求穩健發展的典範。
以上文章由特價GPT API KEY所翻譯及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