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Python掃描目錄,輕鬆整理數據!

Ai

DIY AI 第六部分:使用 Python 繪製目錄以實現高效數據組織

如果你一直在關注我們的 DIY AI 項目,你應該已經準備好你的排程腳本,現在我們將使用它開始收集數據,這些數據將用來訓練我們正在創建的 AI。這次的任務是掃描目錄以獲取文件元數據,這是許多 AI 應用的基本功能。

為什麼要掃描目錄以獲取元數據?
有關文件的元數據,例如大小、修改日期和文件類型,通常是進行數據分析、機器學習預處理或系統監控等高級功能的起點。這些信息可以幫助 AI 找到文件、整理文件等。

一開始,腳本僅會掃描你的桌面,因為這是許多人電腦上最活躍的地方,並且這樣可以幫助整理。不過,你可以輕鬆更改以掃描任何文件,甚至可以掃描整個硬碟,但這會消耗大量資源。一旦腳本掃描了驅動器,它將創建一個日誌,當你有足夠的日誌後,就可以進入下一步,稍後我們會討論這一步。

逐步解析腳本
讓我們開始逐步解析腳本,看看它是如何工作的。然後,我會粘貼整個代碼,讓你可以複製和粘貼。如果你還沒有閱讀之前的指南,建議你先確保你已經跟上進度,並擁有繼續所需的一切。

導入必要的庫
你應該已經安裝了所有需要的庫,但仍需導入它們。

– `os` 將幫助你在目錄中移動並獲取文件信息。
– `pandas` 將數據組織成 DataFrame,便於處理。
– `pathlib` 簡化文件和路徑操作。
– `datetime` 生成可讀的時間戳。

“`python
import os
import pandas as pd
from pathlib import Path
from datetime import datetime
“`

創建 scan_directory 函數
這個函數執行掃描目錄和收集元數據的核心任務。它將遍歷目錄及任何子目錄,檢索文件的大小以及最後修改時間,然後將時間戳轉換為可讀的日期格式。

“`python
def scan_directory(directory: Path) -> pd.DataFrame:
paths, names, extensions, sizes, modified_times = [], [], [], [], []

for root, dirs, files in os.walk(directory):
for filename in files:
file_path = Path(root) / filename
paths.append(str(file_path))
names.append(file_path.stem)
extensions.append(file_path.suffix)
sizes.append(file_path.stat().st_size)
mod_time = file_path.stat().st_mtime
modified_times.append(datetime.fromtimestamp(mod_time))

return pd.DataFrame({
“path”: paths,
“name”: names,
“extension”: extensions,
“size_bytes”: sizes,
“last_modified”: modified_times
})
“`

定義腳本的主要工作流程
這段代碼告訴腳本應該掃描哪個目錄,並打印出它找到的前幾行,以便你知道它正在運行,因為如果桌面上有很多文件和文件夾,這可能需要一些時間來完成。你可以更改這個設置,以掃描任何目錄。

“`python
if __name__ == “__main__”:
directory_to_scan = Path.home() / “Desktop” # 掃描用戶的桌面
file_df = scan_directory(directory_to_scan) # 調用函數
print(file_df.head()) # 顯示前幾行以確認運行正常
“`

將文件與時間戳保存在正確的文件夾中
這段代碼將我們的數據保存到 CSV 文件中,文件名中包含時間戳,因此每次運行時,AI 都可以將新文件與其他文件進行比較。然後將文件放在名為 Directory_Mapper_Data 的文件夾中。

“`python
project_root = Path(__file__).resolve().parent.parent
data_dir = project_root / “data”
directory_mapper_dir = data_dir / “Directory_Mapper_Data”
directory_mapper_dir.mkdir(parents=True, exist_ok=True) # 如果缺少文件夾則創建

timestamp = datetime.now().strftime(“%Y%m%d_%H%M%S”) # 生成唯一時間戳
output_filename = f”desktop_files_metadata_{timestamp}.csv”
output_path = directory_mapper_dir / output_filename

file_df.to_csv(output_path, index=False) # 將 DataFrame 保存為 CSV
print(f”文件元數據已保存到 {output_path}”)
“`

完整的 directory_scanner.py 腳本
“`python
import os
import pandas as pd
from pathlib import Path
from datetime import datetime

def scan_directory(directory: Path) -> pd.DataFrame:
paths, names, extensions, sizes, modified_times = [], [], [], [], []

for root, dirs, files in os.walk(directory):
for filename in files:
file_path = Path(root) / filename
paths.append(str(file_path))
names.append(file_path.stem)
extensions.append(file_path.suffix)
sizes.append(file_path.stat().st_size)
mod_time = file_path.stat().st_mtime
modified_times.append(datetime.fromtimestamp(mod_time))

return pd.DataFrame({
“path”: paths,
“name”: names,
“extension”: extensions,
“size_bytes”: sizes,
“last_modified”: modified_times
})

if __name__ == “__main__”:
directory_to_scan = Path.home() / “Desktop”
file_df = scan_directory(directory_to_scan)
print(file_df.head())

project_root = Path(__file__).resolve().parent.parent
data_dir = project_root / “data”
directory_mapper_dir = data_dir / “Directory_Mapper_Data”
directory_mapper_dir.mkdir(parents=True, exist_ok=True)

timestamp = datetime.now().strftime(“%Y%m%d_%H%M%S”)
output_filename = f”desktop_files_metadata_{timestamp}.csv”
output_path = directory_mapper_dir / output_filename

file_df.to_csv(output_path, index=False)
print(f”文件元數據已保存到 {output_path}”)
“`

接下來的步驟是什麼?
將腳本添加到你的項目中,運行它以確保它能掃描目錄並在正確的文件夾中創建保存的文件。然後,將其添加到我們上次創建的排程器中,讓它每天運行一次。根據你的文件變化頻率,可以選擇每天運行更多或更少。

我們需要這個新腳本收集數據至少幾天。一旦我們擁有了一些良好的數據,就可以開始為機器學習做準備。下一篇指南中將進一步討論這方面的內容。

在這個過程中,通過數據的收集和整理,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如何利用 AI 來分析和處理信息。這種技能不僅對於開發 AI 系統至關重要,也能幫助我們在日常工作中提高效率和組織能力。隨著我們進一步探索 AI 和 Python 編程的世界,未來的可能性將是無限的。

以上文章由特價GPT API KEY所翻譯及撰寫。而圖片則由FLUX根據內容自動生成。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Chat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