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政府提議對瑞銀實施更嚴格資本規定,或令其核心資本增加260億美元
瑞士政府於周五提出針對瑞銀(UBS)收購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後的更嚴格規定,可能令瑞銀需要持有額外260億美元的核心資本,證實了該行對新規定的部分擔憂。根據提案,瑞銀將有六至八年時間準備,必須全面資本化其海外業務單位,這亦是多位分析師、立法者及高層預期的方向。
瑞銀股價在消息公布後急升最多7%,創下自2024年5月以來最好單日表現。儘管如此,瑞銀仍批評此資本計劃過於「極端」且與國際標準不符。
政府指出,新資本要求將使瑞銀能減少80億美元的額外一級資本(AT1)債券持有量。目前瑞銀只需對海外單位資本化60%,且可用AT1債務部分抵銷資本要求。瑞銀管理層認為,額外資本負擔將削弱其競爭力,並損害瑞士作為金融中心的吸引力。
2023年瑞士信貸倒閉震驚全國,財政部長Karin Keller-Sutter帶領高層誓言制定更嚴謹規範,保護納稅人及防止未來再發生類似危機。Keller-Sutter現正擔任瑞士一年一度輪值主席,周五的提案將引發長時間政治辯論,聯邦委員會稱此措施「有針對性且比例適當」。
她在記者會中強調:「這些措施對金融業穩定極為重要,亦關乎經濟與納稅人的保護。」不過,她同時表示,最終資本要求會視瑞銀回應而定,或會大幅降低。
去年議會調查指出,自瑞銀以30億瑞郎收購瑞士信貸後,瑞銀的資產規模已超過瑞士經濟總量,呼籲政策制定者必須考慮其海外業務單位。聯邦委員會將於2025年下半年就提案草案展開利益相關方諮詢,財政部官員預計需經議會批准,相關法律最快2028年生效,而政府可直接發佈的行政命令或可於2027年初施行。政府認為,六至八年的過渡期足夠瑞銀達標,意味合規期限可延至2030年代中期。
瑞銀可能成為收購目標?
銀行內部消息稱,新規可能使瑞銀成為潛在收購目標。瑞銀曾考慮將總部遷出瑞士,財政部長Keller-Sutter則希望該行繼續留在國內,她稱:「最終決定權在公司。」
根據瑞士的提案,瑞銀的普通股權一級資本比率(CET1)可能升至約17%,高於美國競爭對手摩根大通(15.8%)、摩根士丹利(15.7%)及高盛(15.3%)。瑞銀反對提案中的「極端資本要求增加」,稱將需額外持有約240億美元CET1資本。
自收購瑞士信貸後,瑞銀股價曾一度飆升超過60%,但近一年表現遜色,股價下跌約5%,而歐洲銀行股指卻上升37%。
分析師指出,新規可能促使瑞銀調整業務模式,尤其是其聚焦美國及亞洲市場的策略。為減輕規定壓力,瑞銀或會出售部分資產。投資組合經理Antonio Roman表示,首要策略是優化集團資本使用;更激進的選擇是出售美國業務,若能以帳面價找到買家,或釋放高達500億美元資本。
瑞士政府同時提出分階段改革市場監管機構FINMA,該機構因未能妥善應對瑞士信貸倒閉而受批評。新措施包括強化對銀行家問責、賦予監管機構罰款權力,並簡化限制薪酬及追回獎金的程序,但這些舉措較歐盟在2007-2009年金融危機後推出的規定來得遲。
此外,政府建議簡化銀行取得瑞士央行流動性的程序,並取消部分抵押品轉移限制。
(匯率:1美元兌0.8222瑞郎)
編輯評論:
瑞士政府這次針對瑞銀提出的資本規定,反映出金融監管在全球大型銀行整合後的嚴格趨勢。瑞銀作為瑞士最大的銀行,合併瑞士信貸後規模龐大,政府擔憂其潛在風險可能威脅國家經濟穩定和納稅人利益,因此採取嚴厲措施以防範未來金融危機。
然而,這些規定的嚴苛程度,尤其是要求全面資本化海外業務,明顯高於國際同行,可能削弱瑞銀的競爭力,甚至促使其考慮遷出瑞士,這對瑞士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是一大挑戰。資本要求的提升雖能加強銀行抗風險能力,但也可能限制銀行的風險承擔和創新能力,從而影響盈利及成長潛力。
此外,瑞銀未來或需調整業務結構,甚至出售美國業務以釋放資本,這將帶來戰略層面的深刻變革,並可能影響全球金融市場格局。瑞士政府加強FINMA監管權限雖然是正面改進,但相較歐盟的早期行動仍顯滯後,顯示瑞士在金融監管改革上仍有追趕空間。
整體而言,瑞士政府此舉展現了在金融穩定與國際競爭力之間尋求平衡的艱難抉擇。未來政治博弈和瑞銀自身策略調整將是影響瑞士金融業發展的關鍵因素。這次事件提醒我們,金融監管政策不僅是風險控制工具,更是影響國家金融生態和經濟格局的重要力量。
以上文章由特價GPT API KEY所翻譯及撰寫。
🎬 YouTube Premium 家庭 Plan成員一位 只需 HK$148/年!
不用提供密碼、不用VPN、無需轉區
直接升級你的香港帳號 ➜ 即享 YouTube + YouTube Music 無廣告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