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投資者承認在貿易政策和經濟預測混亂中「盲飛」
倫敦消息 — 全球投資者坦言,面對美國貿易言論反覆無常和經濟預測混亂的市場,現時作出長線投資決策比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任何時候都更加困難。
市場焦慮主要來自於白宮與中國達成的90天關稅休戰是否能持續、美國預算赤字問題以及貨幣波動,令投資者對資金投放位置極為謹慎。
過去數週,市場像過山車一樣劇烈波動。自美國總統特朗普4月2日突然宣布加徵關稅後,全球股市曾大跌15%,其後反彈20%,但波動未止。上周五,特朗普再提出對歐盟商品徵收高達50%關稅,令股市突然拋售。前一日,美國國債價格亦大幅下滑,令長線投資者擔心市場失去穩定預期的基石。
缺乏宏觀經濟可見度 投資者轉向短線投機
歐洲最大資產管理公司Amundi意大利區首席投資官Francesco Sandrini直言:「宏觀經濟完全看不清。」他表示自己現時主要跟隨短線市場投機趨勢,未敢對全球經濟前景作出明確判斷,「即使長遠來看你可能判對了經濟和估值的終局,但短期可能會非常痛苦。」其他基金經理也表示已將全球投資組合調整至中性配置,避免偏向任何特定市場走勢,因為即使觀點準確,資產價格亦不穩定。
Lombard Odier投資管理宏觀主管Florian Ielpo指出:「目前承擔任何風險都沒有回報。」摩根大通的數據亦顯示,依賴市場趨勢的CTA對沖基金暫時不作明顯多空押注。
市場波動難以預測 債券收益率和貨幣劇烈波動
本週美國30年期國債收益率由兩週前的4.84%急升至5.013%,日本同類債券收益率亦創歷史新高,分析師難以準確解釋背後原因。4月初,貿易戰緊張氣氛曾引發台幣對美元兩日內升值8%的投機熱潮。英國最大投資公司L&G多資產基金主管John Roe表示,2020年疫情引發的市場波動是上一次如此難以預測的時期。他透露自己4月初曾短暫買入美股,隨後又轉為中性持倉。
經濟學家Anthony Willis指,4月初時經濟模型仍基於中美貿易戰情景,預測全球經濟將陷入衰退。但隨後白宮與北京同意暫停互徵關稅,市場情緒一度改善。近日美國財政部長Bessent威脅對未具體指明的貿易夥伴徵收最高關稅,令市場再次緊張。他形容:「我們建構了各種情景,結果一週後這些預測可能全都丟進垃圾桶。」
巴克萊銀行上週亦取消了美國今年經濟衰退的預測。Willis指出,疫情期間經濟預測相對容易,因為疫苗等事件提供了明確的信號。
市場被「鞭打」 投資者難以堅持長期策略
滙豐資產管理全球首席策略師Joe Little預計,市場將繼續出現異常的價格波動,令長線投資者難以持倉和保持信念。
Amundi的Sandrini警告,市場可能會出現「非常有害的劇烈波動」,因為債務驅動的投機活動加劇。根據LSEG Lipper數據,4月底美股反彈期間,槓桿股指追蹤基金的資金流入創下新高。花旗策略師指出,一種被稱為零日期權的美國風險衍生品交易量亦創歷史新高,這類期權以低成本提供股市波動敞口,可能加劇市場崩盤。
Pictet Wealth Management首席投資官César Pérez Ruiz認為,市場反彈是最危險的事,因為吸引了大量業餘交易者,令他們可能在美國經濟出現下滑跡象時恐慌拋售。
國際清算銀行3月曾警告,美國宏觀經濟意外事件「引發海外市場更大反應」。Lombard Odier的Ielpo補充,做空的長線投資者每當市場短暫回升,都會遭遇散戶和趨勢對沖基金的集體反撲,「我們必須承認,現時的投資規則已不適用。」
—
評論與分析:市場動盪下的投資新常態
這篇報道生動描繪了當前全球金融市場的混亂與不確定性,凸顯了投資者面對政策搖擺和經濟預測失靈時的無奈。美國政府的政策言論多變,不僅加劇了市場的波動,也令傳統依賴經濟模型和共識預測的投資策略失效。這種「盲飛」狀態反映出全球金融體系在政治風險和經濟基本面之外,還需應對更複雜的動態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槓桿交易與衍生品市場的膨脹,雖然短期推動了市場反彈,但也加劇了市場的脆弱性,讓價格波動更劇烈且不可預測。這種現象提醒我們,現代金融市場的結構性風險正不斷累積,傳統的風險管理工具可能不足以應對未來的挑戰。
對香港及亞洲投資者而言,這種全球市場的不確定性更需謹慎對待。投資者應該重新評估資產配置和風險承受能力,避免過度依賴短期市場趨勢或政策信號。長遠來看,培養對基本面和風險管理的深刻理解,以及靈活調整策略的能力,才是穿越這波動盪時代的關鍵。
總括而言,這篇報道不僅揭示了市場現狀,更提醒我們投資世界已進入一個「新常態」:政策不確定性與市場結構性變化共同塑造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投資者必須擁抱變化,發展更為多元和靈活的投資思維,才能在風暴中尋找機會。
以上文章由特價GPT API KEY所翻譯及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