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中東之行:對中國釋放「中東屬於美國」的強硬訊號
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本月首個重大外訪,選擇前往海灣地區的專制政權,而非昔日盟友歐洲或日本。此舉明顯旨在對抗中國在中東日益增長的經濟影響力,並重申美國作為這個石油豐富、地緣戰略極為關鍵地區的主導外來經濟及政治勢力地位。
特朗普帶同一眾美國財閥支持者出席美沙投資論壇,包括馬斯克、高科技企業如OpenAI、IBM、亞馬遜、Palantir及波音的CEO,以及一批銀行家和億萬富豪,尋求在海灣地區達成交易。這亦緊接他解除對區內高階半導體出口限制的決定。
以經濟合作為名,實為科技主導權爭奪
特朗普強調,他此行的目的是追求「以商業為本,而非混亂」的合作,並會專注吸引高科技製造業回流美國。最重要的是,要確保海灣君主國在發展人工智能(AI)及其他科技基建時,選擇與美國而非中國合作,配合沙特「2030願景」及阿聯酋三千億美元工業戰略,推動經濟多元化、擺脫對石油的依賴。
特朗普明確表示,美國與海灣政權的關係,無須以政治體制改革或改善人權為條件,對打壓及處決異見者不予置評。這明顯是向沙特示好——該國實際統治者穆罕默德王儲,曾因2018年沙特駐伊斯坦布爾領事館殺害異見記者哈紹吉而被特朗普首任政府冷處理。
此外,特朗普亦放棄要求沙特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並透露正準備與沙特達成建設核電廠的協議。這是重大讓步,因拜登政府曾把民用核能合作及防務條約與以色列正常化掛鈎。
這位極右總統四天的海灣之行,緊接他批准並資助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對加沙巴勒斯坦人進行種族清洗的「最終解決方案」,並幾乎完全迴避加沙戰爭議題,令海灣東道主非常滿意。外界謠傳他會與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會面,亦被證實為假消息。
特朗普的目標,是向所有潛在盟友及對手展示,若阻撓華府爭奪全球市場和關鍵資源,他們亦會面臨類似加沙的毀滅性戰爭。
海灣國家與中國經濟及安全聯繫日益緊密
過去15年,中國從區內邊緣角色,迅速成為海灣地區原油最大買家及最重要貿易、投資夥伴。
海灣合作委員會(GCC,成員包括沙特、巴林、科威特、阿聯酋、卡塔爾及阿曼)對美出口大幅減少,進口則以中國為主。美國武器出口本來佔比很大,但現時受制於使用限制、取消、制裁及出口禁令,防空系統及戰機等亦價格高昂。
美國的「安全保護傘」亦多次失效:2011年未有支持埃及獨裁者穆巴拉克,令其政權倒台,亦未有協助沙特在巴林、也門的代理人政權。2019年沙特石油設施遭胡塞武裝襲擊時,美國亦未有行動,最終更終止對沙特/阿聯酋聯軍在也門打擊胡塞的支持。即使美英以三國空襲胡塞,仍無法阻止其干擾紅海航運。
同時,美國對伊朗的威脅,與海灣君主國力圖與德黑蘭和解、避免本土成為戰場的利益相違。卡塔爾拒絕讓美國利用其境內最大美軍基地攻擊伊朗,沙特、阿聯酋、巴林及科威特亦向華府釋出類似訊息。
GCC不僅加大對中貿易,供應中國一半石油需求,更與中國簽署大量上游及下游石油、製造業及基建投資協議,納入「一帶一路」倡議。GCC亦與美國科技巨頭Microsoft、OpenAI及中國合作,推動「數碼絲綢之路」,預計2030年前為GCC GDP貢獻高達2,550億美元,創造60萬個科技職位。
拜登政府憂慮美國科研及設施最終惠及中國,並影響美國自身AI基建投資,遂限制Nvidia半導體出口海灣,強逼沙特風投基金出售美國AI初創股份,要求阿聯酋AI龍頭切斷與中國關係,並對230億美元F-35戰機及死神無人機銷售設下繁重條件,令阿聯酋中止談判,削弱美國在區內最先進防務夥伴關係。
GCC遂轉向中國購買武器,包括彈道導彈、無人機及反恐設備,並與中企合作發展本土軍工業,部分是為加強與美國談判籌碼。2021-22年間,海灣國家加入由中俄主導、抗衡美國的上海合作組織(SCO),2023年8月沙特、阿聯酋及埃及加入金磚國家,討論以人民幣結算石油,威脅美元在全球石油及儲備貨幣地位。
特朗普貿易戰的間接衝擊
雖然特朗普關稅戰對海灣地區直接影響有限(石油出口獲豁免),但間接影響巨大。
美國對中國出口徵收懲罰性關稅,將嚴重打擊全球生產、貿易及對石油的需求,進一步拖低油價,現時每桶僅約60美元,遠低於沙特維持財政平衡所需的90美元。沙特今年財赤或飆升至670億美元,被迫大幅削減多元化投資項目,並向全球債市舉債。
阿聯酋等海灣物流樞紐,作為中國供應鏈連接西方市場的港口,隨全球貿易萎縮、路線及規則變更,亦將受重創,美國亦正逼使阿聯酋加強打擊中國轉運。
特朗普與海灣的經濟交易
特朗普自誇簽下史上最大軍售協議,沙特承諾購買價值1,420億美元的美國武器。但這數字幾乎是沙特年度國防預算的兩倍,在油價低迷下,實際執行成疑。同時亦與沙特國營阿美石油簽署約800億美元能源合作諒解備忘錄,沙特承諾未來十年向美國投資6,000億美元。
多間美國科技公司宣布與沙特AI國企Humain達成數百億美元AI晶片銷售協議,Nvidia、AMD及高通均有參與。Humain將與亞馬遜雲服務合作,在沙特建設50億美元的AI園區。
沙特核能計劃亦在討論中,拜登政府曾把核能合作與以色列正常化掛鈎。沙特或已承諾將來建設反應堆會用美國公司及材料,並供應美國所需的關鍵礦產。
在多哈,卡塔爾航空下單960億美元購買160架波音客機,創波音史上最大單筆訂單,並簽署380億美元未來國防投資意向書,合共達2,430億美元。美國亦會投資100億美元擴建卡塔爾Al Udeid空軍基地。
阿聯酋方面,特朗普宣布簽下逾2,000億美元協議,包括在阿聯酋建設全球最大AI園區,由國企G42營運,Nvidia每年可向已切斷與中國關係的阿聯酋企業售出50萬顆AI晶片,規模或超越馬斯克在美國田納西州的Colossus數據中心(現有20萬顆高端晶片),甚至趕超美國本土OpenAI與軟銀合資的Stargate項目。
預計80%晶片將由美國企業在阿聯酋數據中心使用,但外界仍憂部分晶片流入中國。這些協議令Nvidia可賣出更多晶片,美國雲端企業可在區內獲取資金、土地及能源,建立AI集群。作為交換,海灣國家亦承諾加碼投資美國AI產業。
白宮聲稱,阿聯酋、卡塔爾及沙特未來十年將分別在美國各行各業投資1.4萬億、1.2萬億及6,000億美元,包括科技產業。但以現時油價低迷,這些數字遠超各國GDP,能否實現極成疑問。
特朗普圖將敘利亞、伊朗納入美國掌控
在利雅得,特朗普與敘利亞自封總統、基地組織分支「解放敘利亞陣線」領袖艾哈邁德·沙拉會晤三十分鐘,後者曾被美國懸賞一千萬美元通緝。特朗普大讚他「年輕有為、強硬、過去經歷非常豐富,是個鬥士」。
為討好海灣盟友及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後者支持HTS等極端組織,視其為抗衡伊朗在敘利亞勢力的屏障),特朗普宣布解除對敘新政府的美國制裁,讓該國「獲得和平機會」,現場掌聲雷動。
解除制裁將令敘利亞(以及以色列對黎巴嫩真主黨的轟炸削弱其力量後的黎巴嫩)納入海灣經濟及政治影響範圍。不過,美國國會根據「凱撒法案」實施的制裁,比總統行政令更難撤銷。
作為交換,特朗普要求沙拉政府承認以色列、驅逐外國武裝分子、遣返激進巴勒斯坦組織,並協助監管由美國支持的庫爾德武裝管理的十多個拘留中心,這些中心關押約9,000名疑似伊斯蘭國成員,暗示美軍可能全面撤離敘利亞。他亦要求敘利亞及利比亞接收被以色列種族清洗的加沙巴勒斯坦人。
特朗普明言希望與伊朗「做交易」,避免戰爭。他在沙特說:「我想與伊朗達成協議,如果能做到,對大家都好,令你們地區及世界更安全。」
阿曼正作為美伊羅馬談判的中介,美方同時恢復「極限施壓」,迫使德黑蘭放棄核計劃,接受美國主導的中東秩序,否則不排除動武。
伊朗表示,願意停止武器級濃縮及銷毀高濃縮鈾庫存,但會繼續按國際規則為民用核能濃縮至3%。這等於回到2015年多邊核協議換取解除制裁的狀態,而特朗普2018年單方面撕毀協議,導致伊朗靠攏中國。
美國堅決不容中國在中東甚至全球擴大影響力,必要時會不惜一切手段阻止。美國亦利用阿拉伯政權默許以色列消滅加沙巴勒斯坦人,作為擴大對伊朗及其黎巴嫩、敘利亞、也門盟友戰爭的基礎,首波攻擊針對伊朗。
編輯評論:中美角力下的中東棋局——香港讀者的啟示
這篇報道揭示了中東地區成為美中全球博弈的前線,特朗普此行不單是傳統軍火交易與能源合作,更是AI、半導體、數碼經濟主導權之爭。海灣政權一方面以中國為經濟增長引擎,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與美國維持軍事及高科技合作,兩面下注,務求最大化自身利益。
這種「左右逢源」策略,對香港讀者來說,極具啟示——在大國夾縫間,如何靈活運用自身優勢,爭取最大自主空間?同時,特朗普赤裸裸的現實主義外交(完全不談人權、不問政治改革),亦反映西方所謂「普世價值」在地緣政治利益面前,隨時可以被拋諸腦後。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國為遏制中國,不惜以AI、半導體等新技術設下全球性「科技鐵幕」,未來香港作為國際創科樞紐,勢必受波及。而中東地區的「AI園區」、「數碼絲綢之路」等新型合作模式,亦值得本地政策制定者參考。
最後,特朗普與極端組織領袖會面,甚至討論種族清洗後巴勒斯坦人的去向,令人不寒而慄。這種「以戰爭換和平」的交易,最終只會令該區陷入更深動盪。香港雖遠離中東,但在全球化浪潮下,任何一場地緣政治震盪,都可能帶來連鎖反應,值得我們密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