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與人工智能:特朗普政策會否令美國自斷科技前路?中國急速超前
美國在特朗普第二任總統任期下的科技政策出現重大轉變,專家警告,美國正在將科技主導權拱手讓給中國,而中國正由「模仿者」蛻變成「創新者」。
美國限制出口反促中國自強,科技領先地位岌岌可危
雖然特朗普總統多番承諾要加強美國在人工智能(AI)及生物科技領域的領導地位,但近來一連串政策卻可能適得其反。特朗普政府大幅收緊對中國出口關鍵晶片設計軟件及先進半導體,意圖切斷中國獲取前沿AI發展所需工具的渠道。
然而,這些限制反而刺激中國加倍投資本土創新,急速推動自家AI晶片及大型語言模型的研發,並在關鍵科技上力求自給自足。
與此同時,美國對生物醫學研究的資金削減及凍結——尤其是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預算——令業界專家大為擔憂。他們警告,這可能會扼殺早期生物科技創新,讓中國在生命科學領域搶佔先機。
中國生物科技崛起,臨床試驗數量超越美國
現時,中國進行的臨床試驗數量已超越美國,並迅速成為全球藥物研發的關鍵樞紐。不但將新藥授權給美國企業,更憑藉長達十年的國家戰略,積極主導生物製藥產業。相反,美國一邊加強管制,一邊減少公共投資,無異於「自斷科技腳」,在全球創新競賽的關鍵時刻,或會失去領先地位。
中國由「複製」走向「引領」的關鍵時刻
中國科技領導力的急劇變化,源於多年政府支持、龐大的博士級人才庫,以及AI在科研上的廣泛應用。這些努力讓中國從單純模仿,蛻變成生物科技創新領頭羊。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中國企業過去只會仿製西方藥物,現在已能自行研發新療法,並將成果賣給國際大藥廠。Pfizer與中國3SBio Inc.最近簽訂超過60億美元的癌症藥物授權協議,當中包括12.5億美元的預付款,以及未來高達48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還有1億美元的股權投資。
中國生物科技的崛起,並非單打獨鬥。國際藥企Bayer已在上海設立生命科學孵化器,反映其對中國人才庫及低成本創新模式的重視。Bayer全球開發負責人Eckhardt博士直言,中國企業愈來愈具競爭力,這已成為投資界的共識。
授權潮流逆轉:西方大藥廠爭相引入中國創新藥
Pfizer的授權協議絕非孤例。投資銀行Stifel指出,2023及2024年,大型藥廠約30%授權交易來自中國生物科技公司,遠高於以往的12%。這標誌著中國不再只是模仿西方藥物,而是自創新藥,領導全球。
美國風險投資界亦迅速應變。SR One、Lux Capital等公司不僅投資中國生物科技,更將業務重心轉向中國。SR One行政總裁George博士表示,中國研發的分子屬於「世界級」,美國企業不得不重新思考投資策略。
英國新創公司Verdiva Bio最近獲得4.11億美元融資,開發來自中國Sciwind Biosciences授權的抗肥胖藥物,顯示中國創新已成為跨國新創的核心。
美國自廢武功,中國乘勢而上
在中國崛起的同時,不少美國科學家及業界領袖憂慮華盛頓正在自毀前途。與北京長遠規劃相比,特朗普政府偏向預算收緊及過度監管,尤其在生物醫學資金上。
兩黨委員會警告,美國正逐漸失去全球戰略主導權,急需加大投資及協調,否則領導地位將長遠流失。然而,美國目前的研究資金分散、審批緩慢、政治僵局,令創新環境日益不利。
相反,中國憑龐大人口及高效監管,臨床試驗更快、更具成本效益。投資者David Yang指出,中國實驗室對有潛力的研究反應更快。
AI出口管制適得其反,反促中國自立門戶
AI作為生物科技創新的核心動力,亦成為中美科技緊張的主戰場。拜登時代對Nvidia高端晶片的出口限制,在特朗普任內更進一步。這些措施本意是防止中國發展先進軍事AI,結果卻刺激中國大舉研發本土替代品。
Nvidia行政總裁黃仁勳批評出口管制,認為不僅損害企業收入,更危及美國長遠戰略影響力。他指出,中國擁有全球一半AI研究人員,這個龐大開發者生態系對維持技術領先至關重要。切斷這個市場,等同削弱美國科技「軟實力」。
黃仁勳估計,Nvidia因出口限制已損失80億美元銷售額,未來每年或損失高達500億美元。他形容中國是「每年500億美元的機遇」,有助美國平衡貿易赤字及創造高薪職位,但政策卻以國安高於商業利益為主導。
中國「去美國化」科技堆疊,決心自給自足
北京並未被動應對,反而加速「去美國化」科技堆疊。習近平在四月政治局會議上,明確提出要在基礎AI研究、本土晶片及軟件平台取得突破,擺脫西方依賴。
觀察家Bill Bishop指出,習近平的言論明顯針對將Nvidia等美企逐出中國數碼基建核心。這與國安及經濟主權目標一致。雖然中國本土晶片暫時性能不及Nvidia,但政府的決心及資金,已經啟動「全力衝刺」自給自足。
即使未來放寬出口限制,美企在中國的主導地位或已無法恢復。Nvidia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已由九成五跌至五成,隨著華為等本地對手擴張,還會進一步下滑。
科技冷戰格局下的戰略科技競賽
生物科技與AI不再只是經濟競爭,更上升到國家安全層面。這場新科技冷戰,將中國的長遠國家戰略與美國的市場導向、短線政策對壘。誰能主導AI與生物科技,誰就可能訂立廿一世紀的規則。
黃仁勳強調,單靠制裁無法確保技術主導權,必須持續投資本土創新、人才培訓及全球合作。「我們希望世界建立在美國技術堆疊上」,他在CNBC受訪時說,但若將全球一半AI開發者(即中國)排除在外,恐怕是自斷後路。
生物科技同樣如此。中國企業的授權協議已經重塑西方藥廠的研發管道。美國若因猶豫或監管孤立,反而會進一步鞏固中國的全球地位。
美國需大刀闊斧行動,否則創新優勢恐不保
兩黨委員會已強烈呼籲,華盛頓應以「曼哈頓計劃」規模投資生物科技,因這不僅關乎醫療,更關乎國安及經濟生產力。
他們要求聯邦各部門協調、加強公私合作及建立更有韌性的供應鏈。然而,這需要戰略耐性——而這正是華盛頓最缺乏的。對比之下,中國領導層則以長遠規劃,將科研、教育、產業政策三位一體,專注科技霸權。
如果現時趨勢持續,美國失去創新優勢,不是因中國「偷走」了,而是因美國自己疏忽。特朗普政策雖有國安考慮,卻可能無意中加速中國崛起,因為將關鍵市場、人才及合作夥伴一一拒之門外。
結語:誰能主導未來?
全球生物科技與AI領導權之爭,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在實驗室、投資界及代碼庫真實上演。中國憑藉創新及自給自足的國策,似乎已領先一步。美國則因資金不足、貿易孤立及缺乏大方向,反而自設障礙。
Pfizer與3SBio的合作、Nvidia的損失、習近平的科技指令,都在講述同一個故事:高科技權力平衡正在轉移。美國能否重新站穩,還是讓這次失足變成永久落後,就看今日的抉擇。
編輯評論:美國「圍堵」戰略的自我矛盾與香港的啟示
這篇報道揭示了一個極具啟發性的矛盾:美國以「國安」為名的科技圍堵,原意是要拖慢中國發展,卻推動了中國科技自主,甚至反過來損害美國自身的創新生態。這種策略短視,忽略了全球創新早已進入「開放式協作」新時代——人才、資金、知識流動超越國界。當中國能把創新成果「出口」到西方大藥廠,當Nvidia痛失中國市場,這不單是經濟損失,更是技術影響力的流失。
美國若一味靠封鎖,等於自斷與世界最大研發生態系的聯繫,最終只會加速「去美國化」。反觀中國,靠國家戰略長線投資、人才培養、產業政策協同,迅速補短板並實現技術「逆輸出」。這對香港有何啟示?我們身處中美科技拉鋸的前線,更應善用「橋樑」角色,推動跨境科研、人才交流及資本合作。只有擁抱開放與創新,才有機會在全球科技新秩序下爭取一席之地。
最後,這場「科技冷戰」的最大贏家,或許不是國家,而是能靈活運用全球資源、勇於協作、擁抱變革的創新者。美國若不及時調整,未來的AI與生物科技規則,將由中國訂立。香港,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