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權AI」趨勢勢將爆發 特朗普帶動華爾街瞄準數千億美元市場
隨着特朗普政府今年推動多宗全球人工智能(AI)大單,「主權AI」一詞再度成為焦點,為AI投資周期注入全新動力。以往AI發展主要由私營科技企業主導,但華爾街現正積極尋找由政府部門帶動增長的新機遇。所謂「主權AI」,即是國家自行建立及掌控AI基礎設施、數據、法規及網絡的能力。雖然這個概念並非新鮮事,但隨着美國總統特朗普熱衷促成本土科技巨頭與特定外國盟友之間的AI合作,分析師和投資者都開始密切關注這股趨勢。
政策轉向 美國科技巨頭進軍中東
今年五月,特朗普政府廢除了拜登時期的美國晶片出口限制,俗稱「AI擴散規則」。這一舉動,令Nvidia和AMD等美國晶片商得以向沙特公司Humain供貨。Melius Research科技研究主管Ben Reitzes指出:「主權AI從拜登時代的AI擴散規則灰燼中重生,現在正好配合特朗普政府以美國科技重塑中東盟友的目標。Nvidia(甚至連AMD和Cisco)現時都步伐輕快,這個趨勢才剛剛開始。」
多個國家亦陸續推出長遠AI基建策略。加拿大去年底公布「加拿大主權AI運算策略」,印度亦於2024年3月啟動「IndiaAI使命」。美國方面,去年有跨黨派參議員提出AI政策藍圖,目標到2026年每年投放320億美元於AI研發。
AI成全球角力新戰場 美銀:市場規模或達五百億美元
推動主權AI的背後,是各國相信AI將成為影響全球權力格局的關鍵工具。美國銀行分析師Haim Israel表示:「全球每年約有16萬億美元經濟價值與AI相關,AI正成為新世界秩序的關鍵。不僅是科技發展競賽,資源、供應鏈、法規和標準的爭奪亦一觸即發。誰能掌控AI,或將重塑地緣政治力量平衡。」
美銀估算,全球主權AI市場每年規模可達500億美元,相關AI基建機遇則高達4,500至5,000億美元。該行又指,今年至今,全球已宣布的AI投資及合作資金至少有2.5萬億美元,涵蓋大型科技企業、中東及北非地區新承諾、OpenAI、Oracle和Softbank合資的Stargate計劃,以及歐盟的相關努力。美銀認為,這些計劃將加速AI普及,改善經濟效益。
主權AI成科技股新動力 Cisco、Nvidia、AMD領跑
為把握主權AI熱潮,主要科技公司正積極擴展相關產品組合,將AI定位為推動國家經濟及產業發展、鞏固國家安全和促進科研發現的催化劑。Reitzes指出,Cisco其實是「被忽略的主權AI玩家」。該公司五月宣布與沙特Humain合作建設AI基礎設施。Reitzes認為,投資者低估了Cisco近期在中東的合作價值,預期主權需求增長將推動其AI產品訂單激增,帶動股價突破。他維持Cisco「買入」評級及78美元目標價,意味較本周四收市有近兩成升幅。Cisco今年股價已升8%。
「中東主權實體雖然經驗有限,投資金額看似天方夜譚,但Cisco或已成功將超大規模雲端客戶納入名單。」Reitzes補充,Cisco與沙特Humain及阿聯酋、卡塔爾領袖關係深厚,對方資金充裕。Cisco數據交換業務增長迅速,雲端數據中心需求殷切。2024財政年第三季,Cisco AI基建訂單連續兩季超預期,Reitzes預期隨著Humain、阿聯酋及卡塔爾等AI訂單湧現,將進一步吸引投資者關注,推動2026及2027財年業績加速。
分析師亦看好Nvidia及AMD,認為兩者憑多年與Humain合作,穩佔主權AI領導地位。AMD與Humain簽訂價值100億美元協議,五年內部署500兆瓦AI運算能力,包括AMD Instinct GPU、EPYC處理器及ROCm開源軟件生態。Nvidia則向Humain供應18,000枚最先進的GB300 Grace Blackwell晶片。美銀分析師Vivek Arya因應Humain協議,上調Nvidia及AMD目標價,分別至160及130美元,強調主權AI帶來長遠增長潛力。Arya更指,今次合作令AMD首度與Nvidia在大型項目上「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但Nvidia獲直接合約,而AMD則以與Cisco合資模式參與,投資細節未明。
主權AI投資帶動整體產業鏈 專家倡政府主導AI發展
分析師及投資者普遍預期,主權AI發展將帶動其他AI產業鏈,如晶圓廠、光學及記憶體科技企業同步受惠。除了Nvidia及AMD,T. Rowe Price基金經理Tony Wang亦點名Arista Networks及Broadcom為AI主題投資佳選:「Nvidia是全球AI建設的標準方案,Broadcom則屬度身訂造。」Wang管理的科技基金持有Nvidia、Broadcom、AMD及Arista Networks股票。美銀Arya亦看好Marvell Technology,預期該半導體公司未來數年盈利增長強勁。
事實上,科技界早於AI熱潮初起時已呼籲政府主導AI投資。Nvidia行政總裁黃仁勳及IBM CEO Arvind Krishna均倡議各國加快主權AI建設。2023年,Krishna曾建議政府設立大型語言模型、國家級AI運算中心及共用數據集。黃仁勳亦在5月業績會上稱「主權AI是Nvidia新增長引擎」,並強調每個地區、每個國家都需發展自己的主權AI。其實,早於2021年,由前Google CEO施密特主持的專家小組已警告美中AI競爭升溫,並建議美國政府推行AI投資計劃,與2024年美國國會提出的方案如出一轍。
編輯評論:主權AI的全球爭奪戰與香港的啟示
主權AI的興起,標誌着全球科技競賽進入新階段。特朗普政府積極推動美國科技輸出,既是對中國AI崛起的回應,亦反映AI已成國家戰略資產。值得注意的是,主權AI不僅關乎技術層面,更涉及數據主權、產業鏈自主、標準制定權等多重博弈。美國放寬晶片出口限制,既為本土企業開拓新市場,也意圖拉攏中東盟友,鞏固地緣政治影響力。
值得香港關注的是,主權AI潮流下,數據、基建、法規與本地產業如何接軌國際標準,將直接影響未來競爭力。政府應積極推動本地AI產業升級,考慮設立「香港主權AI發展策略」,加強與區內外科技巨頭合作,同時保障數據安全與主權。此外,隨着AI成為國家安全及經濟增長新引擎,如何平衡開放與自主、創新與監管,亦是香港必須正視的新課題。
主權AI最終將重塑全球科技產業格局,既帶來龐大投資機會,也可能加劇國際分化。香港作為國際金融及創科樞紐,既要把握AI產業鏈新機遇,更需警惕地緣政治風險,及早規劃,才能穩佔未來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