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金色穹頂」導彈防禦計劃 重啟爭議性太空軍備競賽
美國總統特朗普提出的「金色穹頂」(Golden Dome)導彈防禦概念,重新點燃了一項備受爭議、已有數十年歷史的計劃。這個雄心勃勃的太空防禦網絡,預計耗資達1750億美元,將在地球軌道部署大量衛星和武器,可能顛覆現有太空規範,並重塑全球主要太空強國之間的關係。
太空分析師指出,金色穹頂的推出或將大幅加劇太空軍事化的趨勢,而過去十年這一趨勢已日益明顯。雖然美國、俄羅斯和中國這些世界最大太空強國自1960年代起便在軌道部署軍事和情報資產,但多數行動保持低調和秘密。
在前總統拜登任內,美國太空軍官員已公開呼籲加強進攻性太空能力,以應對來自俄中兩國的太空威脅。然而,特朗普今年一月公布的金色穹頂計劃,代表策略上的重大轉變,強調以昂貴且未經測試的技術大舉進軍太空,這同時也為美國防務承包商帶來龐大商機。
該計劃包括從軌道衛星發射導彈,攔截從地球發射的常規及核導彈。安全世界基金會(Secure World Foundation)太空安全與穩定主任維多利亞·薩姆森(Victoria Samson)形容,這就像打開了潘多拉盒子,「我們尚未真正考慮到這樣做的長遠後果。」
薩姆森和其他專家憂慮,金色穹頂可能刺激其他國家也部署類似系統,或研發更先進武器以突破導彈防禦,從而引發太空軍備競賽升級。
五角大樓暫未回應相關評論。俄羅斯與中國對此反應不一,據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對該計劃「嚴重關切」,敦促美國放棄,指出此舉帶有強烈攻擊意味,加劇太空軍事化及軍備競賽風險。克里姆林宮發言人則稱,金色穹頂或迫使莫斯科與華盛頓在不久將來展開核武管控談判。
金色穹頂計劃主要目標是防禦來自俄羅斯、中國,以及北韓、伊朗等小國日益增強的常規與核導彈威脅。這一構想可視為冷戰時期前總統里根「戰略防禦倡議」(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SDI)的復興,後者亦被稱為「星球大戰」計劃。
當年SDI構想在近地軌道部署導彈和高能激光武器,攔截地球任意地點發射的彈道核導彈,無論是在發射後的加速階段,還是在太空中高速巡航階段。然而,由於技術困難、成本高昂,以及可能違反當時的反彈道導彈條約,該計劃最終未能實現。
「我們已經準備好」——防務承包商蓄勢待發
金色穹頂計劃在防務承包圈及新興防務科技領域擁有強大盟友。多家公司早已為特朗普進軍太空武器領域做好準備。
L3Harris首席財務官肯·貝丁菲爾德(Ken Bedingfield)上月接受路透社採訪時表示:「我們早已預料到這一天會來臨,現在我們準備好了。」他透露,L3Harris已開始打造將成為金色穹頂架構基礎的感測器網絡。
據報道,與特朗普關係密切的埃隆·馬斯克旗下太空火箭與衛星公司SpaceX,軟件公司Palantir,以及無人機製造商Anduril,都有望成為系統主要建設者。
多數早期系統預計來自現有生產線,特朗普於白宮記者會中點名L3Harris、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及RTX集團可能成為巨型項目承包商。
不過,金色穹頂的資金仍存變數。共和黨議員提議在一項達1500億美元的國防預算中,撥出250億美元作為初期投資,但該撥款依附於一項具爭議的預算調節法案,面臨國會重大阻力。
—
評論與啟示:
特朗普的金色穹頂計劃,無疑是美國在太空軍事化路上的一大步,卻也可能是引爆全球太空軍備競賽的導火線。這種高成本、高風險的太空武器部署,背後隱含著不僅是技術與財政挑戰,更是國際戰略格局的深刻變動。
從外交角度看,金色穹頂可能加劇美中俄三大太空強國的對立,尤其中國和俄羅斯已公開表達強烈不滿,甚至可能迫使雙方重啟核武管控談判。這種「軍備競賽」的升級,短期內或許能增強美國的防禦能力,但長遠來看,卻可能令太空成為新的軍事熱點,增加誤判和衝突風險。
技術上,金色穹頂依賴尚未充分驗證的高端感測與攔截技術,這些技術的成熟度與可靠性仍有疑問。過去「星球大戰」計劃未能實現的原因,今天依然值得深思。美國是否能在不違反國際條約的情況下推進此類系統,亦是國際社會關注焦點。
最後,從經濟層面看,這是一場為防務承包商帶來巨大商機的大規模投資。這種軍工與政治的緊密結合,可能推動相關企業股價上揚,但也引發對軍事資源分配和國防政策決策透明度的討論。
總結而言,金色穹頂計劃是一場涉及技術、軍事、外交及經濟多層面的複雜博弈。香港及全球讀者應密切關注這一動態,因為太空不再是遙遠的未來,而正成為國際安全競爭的最前線。
以上文章由特價GPT API KEY所翻譯及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