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彩AI預測賽後檢討!邊個模型預測最叻? 每次攪珠當晚10:30更新免費睇!

港股戰報|小米股價飆升!大行紛紛看好,首季業績或創新高

交銀國際首予小米(01810)買入 料汽車於第三季實現首次盈利

交銀國際最新報告首次給予小米集團(01810)「買入」評級,預測小米今年及明年總收入分別增長33%及20%,經調整淨利潤分別達381億元及503億元人民幣,相當於每股盈利1.51元及1.98元人民幣。該行採用SOTP估值方法,給予小米目標價60港元,認為市場對小米估值存在分歧。報告指出,小米智能手機高端化策略持續推進,同時積極開拓新興市場,這將成為收入增長的重要動力。此外,交銀國際看好小米汽車業務,預期該部門在第三季實現首次盈利,成為未來利潤增長新引擎。

中美啟動會談憧憬 港股裂口高開逾500點近收復解放日後失地

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本週五至下週一訪問瑞士,期間將與美國財長貝森特舉行會談,市場對中美啟動新一輪會談充滿期待。受此消息帶動,港股今早以裂口高開507.12點,升幅2.24%,報23169.83點,成功收復自4月2日「解放日」以來的失地。科技指數高開2.72%,報5382.09點;國企指數高開2.22%,報8444.82點。重磅股騰訊(00700)升2.75%,報509港元,美團等科技巨頭亦表現強勢,市場氣氛顯著回暖。

港股通盈富基金淨流入45.51億港元

最新數據顯示,北水資金持續流入港股通標的,盈富基金(02800.HK)淨流入高達45.51億港元,美團(03690.HK)及恒生中國企業(02828.HK)分別淨流入34.56億及23.11億港元。與此同時,北水資金流出小米集團(01810.HK)、石藥(01093.HK)及騰訊(00700.HK),淨流出額分別為4.92億、4.58億及3.62億港元,反映短期資金對部分科技股有調整壓力。

《大行》富瑞升小米目標價一成至69.5元 AIoT帶來更多盈利上行潛力

富瑞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小米(01810.HK)2025年首季業績有望超出市場預期,主要得益於人工智慧物聯網(AIoT)業務的強勁表現。中期來看,小米家電業務潛力巨大,預計可帶來約1,000億元人民幣的潛在收入。基於此,富瑞將小米目標價由63.25港元上調10%至69.5港元,並維持「買入」評級。報告還預測,今年首季小米電動車SU7銷量將按季增長9%,達約7.4萬輛,平均售價亦有望提升,為公司盈利增添新動力。

小米汽車官網將「智駕」表述更改為「輔助駕駛」

小米汽車官方網站近日將旗下SU7新車訂購頁面中「智駕」的描述改為「輔助駕駛」。其中,SU7標準版搭載的「小米智駕Pro」更名為「小米輔助駕駛Pro」,而SU7 Pro搭載的「小米智駕Max」則改為「小米端到端輔助駕駛」。這種表述調整不只出現在小米身上,其他車企如華為旗下汽車品牌「鴻蒙智行」也在門店宣傳資料中將智能駕駛相關詞彙做了相似更改,顯示行業對智能駕駛技術的定位和宣傳策略正趨於謹慎和務實。

《大行》華泰證券料小米首季度收入增長44% Non-GAAP利潤升52%

華泰證券發佈報告,預測小米2025年首季度收入將同比增長44%,Non-GAAP淨利潤則增長52%。該行看好小米多元業務布局及智能硬件生態的穩定擴張,認為這將推動公司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大行》建銀國際料小米首季度業績表現勝預期 目標價65元

建銀國際最新報告指出,小米首季度業績有望超預期,維持目標價65港元。該行認為,小米在智能手機、高端產品及AIoT領域的表現均強於市場預期,尤其是汽車業務的快速進展為公司帶來額外利好。

研報掘金|中金:維持小米“跑贏行業”評級 預計首季營收或創新高

中金公司研究報告繼續維持對小米「跑贏行業」的評級,預計小米2025年首季營收將創歷史新高。報告強調,小米多元化業務結構及技術創新能力是其持續領先的關鍵因素。

《大行》建銀國際料小米首季經調整淨利潤按年增40% 維持目標價65元

建銀國際重申小米首季度經調整淨利潤同比增長40%的預測,並維持目標價65港元。報告認為,小米的高端手機銷售增長與AIoT生態系統擴張將驅動利潤持續提升。

《大行》中金料小米首季營收或創新高

中金公司報告指出,小米2025年首季營收或將創新高,主要受益於智能手機高端化策略及AIoT業務的強勁增長。

小米集團(01810)午後升幅擴至6% 科指升幅逾3%

小米集團(01810)股價於今日午後升幅擴大至6%,領漲港股科技板塊,科技指數亦上漲超過3%,反映市場對小米未來業績及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評論與見解】

近期多家國際及本地券商紛紛上調小米的目標價及盈利預期,反映市場普遍看好小米多元化業務的發展潛力。尤其是AIoT和電動汽車業務,已經成為推動小米未來增長的關鍵引擎。這種由硬件到軟件、從手機到智能家居和汽車的生態系統戰略,正逐步塑造小米從單一手機廠商向科技巨頭的轉型。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小米汽車業務在宣傳上將「智駕」調整為「輔助駕駛」,或許透露出行業對自動駕駛技術安全和監管風險的敏感態度。這反映出智能駕駛技術仍處於快速發展但尚未完全成熟的階段,企業在推廣時需謹慎措辭,以避免誤導消費者和監管壓力。

資金流方面,北水對小米的短期淨流出顯示部分投資者可能在調整持倉,尤其是在整體科技板塊波動的背景下。這提示投資者在追高時仍需謹慎,密切關注公司基本面及市場風險。

總體而言,小米正處於多業務協同發展的關鍵期。未來能否真正將AIoT和電動車業務轉化為穩定且可持續的盈利來源,將是投資者及市場關注的焦點。隨著中美經濟形勢及科技競爭格局的變化,小米如何靈活應對市場挑戰,持續創新,將決定其在全球科技舞台上的地位。

以上文章由特價GPT API KEY所翻譯及撰寫。

Chat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