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彩AI預測賽後檢討!邊個模型預測最叻? 每次攪珠當晚10:30更新免費睇!

比特幣訂單消失引發交易混亂,詐騙手法再現?

一宗消失的2.12億美元比特幣訂單引發交易者混亂:虛假訂單重現加密市場?

近日,一宗價值2.12億美元的比特幣賣單在Binance交易所突然消失,這一事件引發了市場的劇烈波動,並引起了對虛假訂單(spoofing)行為的懷疑。虛假訂單是一種非法交易策略,涉及下達大額訂單後又迅速取消,以操控市場價格。儘管監管力度有所加強,虛假訂單在加密市場中仍然是一個挑戰,這突顯了加強監管和改善監察的必要性。

在4月14日,有人以每枚比特幣85,600美元的價格在Binance下達了一個賣出2,500枚比特幣的訂單,總價約為2.12億美元。這一大額訂單的出現,讓比特幣價格在當時開始向這一水平靠攏。

然而,這個訂單卻突然消失,根據Coin Glass的數據顯示,這導致市場出現短暫的冷淡,牛市和熊市之間在流動性上展開了激烈的拉鋸戰。當時,比特幣價格因地緣政治的擔憂而已經處於不穩定的狀態,隨後在這一訂單消失後,價格進一步下跌。

那麼,究竟發生了什麼?

一種可能的解釋是,這是一種非法技術,涉及下達大額限價訂單以激起交易活動,然後在價格接近成交時取消該訂單。根據2010年美國多德-弗蘭克法案,這種行為被定義為“在意圖取消之前進行出價或報價的非法行為”。

根據上述的流動性熱圖,表面上看,85,600美元的訂單似乎是一個關鍵的阻力位,因此市場價格開始向其靠攏。然而,實際上,該訂單和流動性很可能是虛假的,給交易者造成了市場更強的錯覺。

流動性熱圖可視化了交易所的訂單簿,顯示每個價格點上有多少資產在等待交易。交易者會利用熱圖來識別支撐和阻力區域,甚至針對壓力位置進行打擊。

在這一特定案例中,交易者似乎在美國股市關閉時下達了這個虛假訂單,這通常是比特幣市場流動性較低的時段。當美國市場開盤時,該訂單被取消,因為價格已經朝著填補該訂單的方向移動。這可能仍然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例如,一個交易所的大額訂單可能會促使另一個交易所的交易者或算法取消他們的訂單,造成流動性空缺和隨後的波動。

另一種可能性是,這位在Binance上下達2.12億美元賣單的交易者想要創造短期的賣壓,以便在限價買單上獲得成交,然後在這些買單成交後再取消該訂單。

以上兩種情況都是合理的,但仍然是非法的。

系統性脆弱性
前歐洲央行分析師、現任Oak Security董事總經理的Jan Philipp博士告訴CoinDesk,操控交易行為是“系統性脆弱性,特別是在薄弱和未受監管的市場中。”

“這些策略使得精明的參與者在零售交易者面前擁有持續的優勢。而與傳統金融市場不同,虛假訂單在加密市場中存在於一個灰色地帶,並未受到明確的法律約束。”

他補充道:“虛假訂單需要被嚴肅對待,因為它曾經引發了2010年傳統市場的閃崩,當時市場價值損失近1萬億美元。”

Binance則堅稱其在防止市場操控方面已經做出努力。該平台的一位發言人告訴CoinDesk:“維護公平和有序的交易環境是我們的首要任務,我們投資於內部和外部的監察工具,持續實時監控交易,標記不一致或偏離正常市場行為的模式。”

這位發言人補充說,如果發現任何操控市場的行為,將會凍結相關帳戶,向監管機構報告可疑活動,或將不良行為者從平台上移除。

加密市場與虛假訂單
虛假訂單是一種非法的策略,但對於像加密這樣的年輕行業來說,歷史上充斥著這類例子。2014年,當時幾乎沒有監管,交易量主要集中在比特幣交易所,這為這類行為的出現提供了土壤。

在2017年的ICO熱潮中,交易量激增,虛假訂單的策略也隨之而來,因為機構對這一資產類別仍然持懷疑態度。2017年和2018年,交易者經常下達九位數的訂單,卻沒有意圖填補,隨後又迅速撤回。

BitMEX創始人Arthur Hayes在2017年的一篇博客中表示,他“覺得虛假訂單是非法的這一點令人難以置信”。他認為,如果一位精明的交易者想要購買10億美元的比特幣,他們會虛張聲勢下達一個10億美元的賣單來達成交易。

然而,自2021年牛市以來,加密市場經歷了機構採用的浪潮,例如Coinbase上市、Strategy全力投入比特幣,以及BlackRock推出交易所交易基金(ETF)。

截至目前,並沒有顯示出進一步虛假訂單的跡象,且虛假訂單的嘗試似乎變得不那麼明顯。然而,即使在傳統金融機構交易數十億的情況下,這類策略的例子仍然存在於許多加密交易所,特別是在流動性較低的山寨幣上。

例如,上個月,加密貨幣交易所MEXC宣布已經抑制了市場操控的上升。內部調查發現,2024年第四季度到今年第一季度,市場操控嘗試增加了60%。

在2月份,一名交易者通過欺騙定價預言機操控了HyperLiquid的JELLY市場,而HyperLiquid對該行為的反應受到懷疑,隨後資本流出。

加密市場如何應對虛假訂單?
最終,責任在於交易所和監管機構。

“監管機構應該設定基準,”Jan Philipp博士告訴CoinDesk。“[監管機構]應該明確定義什麼算是操控,規定懲罰措施,並概述平台必須如何回應。”

監管機構確實試圖打擊這類計劃。2020年,流氓交易者Avi Eisenberg因在2022年操控去中心化交易所Mango Markets而被判有罪,但此類案件仍然寥寥無幾。

然而,加密交易所也必須“加強其監察系統”,並在執行更嚴格的上市要求的同時使用斷路器來打擊市場操控,Philipp說。

“如果零售用戶不斷受到前置交易、虛假訂單和拋售的影響,他們是無法長期留在這裡的。如果加密市場想要超越賭場階段,我們需要能夠獎勵公平參與而非內部遊戲的基礎設施,”Philipp總結道。

以上文章由特價GPT API KEY所翻譯及撰寫。而圖片則由FLUX根據內容自動生成。

Chat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