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達到100,000美元:自2009年以來媒體觀感的變化
比特幣(Bitcoin)在2009年推出近16年後,終於達到了100,000美元的歷史里程碑,但對於早期的比特幣擁護者來說,這條路並不平坦,他們不得不忍受主流媒體(MSM)一些最嚴厲的攻擊。
比特幣的媒體報導在其匿名創始人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於2011年從比特幣論壇消失後,逐漸增多。隨著時間的推移,像《福布斯》、《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彭博社》和CNN等媒體開始關注比特幣,並發布了大量負面報導,這無疑對社會對比特幣的看法產生了重大影響。
根據專門與Cointelegraph分享的比特幣觀感數據,隨著比特幣在2020年代初期的價格飆升並逐漸被機構採納,正面報導的比例也有所增加。
以下是主流媒體在比特幣達到100,000美元的過程中,對比特幣持有者所提出的一些最嚴厲的標題和評論:
「那麼,比特幣就結束了」 — 《福布斯》在2011年
《福布斯》在2011年比特幣價格從17美元暴跌至幾美分時,過早地宣告了比特幣的結束。這一價格崩潰是由於一名交易者試圖出售超過加密貨幣交易所Mt. Gox所能吸納的比特幣。
「中本聰的匿名性是一個「巨大紅旗」 — CNN在2013年
許多批評者無法理解比特幣如何能在一位不知名的創始人手中保持安全。CNN的前評論員詹姆斯·安吉爾(James J. Angel)認為中本聰的身份不明使比特幣成為「巨大紅旗」。
「比特幣或許是「合法的」 — 彭博社在2013年
在2013年,比特幣價格從12美元飆升至約900美元之際,一些金融專家開始在主流媒體上發聲,稱比特幣是「合法的」。其中一位專家尼克·科拉斯(Nick Colas)在彭博社的訪談中強調了比特幣的安全性和可預測的貨幣供應。
「中本聰就像一位「魯莽」的醫生,過度開藥」 — 《金融時報》在2014年
前美國聯邦儲備風險檢查員馬克·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批評中本聰設計的比特幣供應計劃未能考慮經濟周期的波動。他指出這種設計忽視了經濟周期的起伏。
「比特幣是「能源貪婪者」,可能會損害地球的氣候」 — 《華盛頓郵報》在2018年
隨著比特幣網絡的哈希率在2018年9月增至超過50 EH/s,《華盛頓郵報》開始批評比特幣的高能源消耗,稱其為「能源貪婪者」,並警告如果繼續快速增長,可能會導致地球氣候變暖到危險水平。
「比特幣太繁瑣、緩慢且昂貴」 — 《紐約時報》在2021年
當比特幣的用戶基數和交易量在2020年和2021年飆升時,媒體開始指出其網絡擁堵和高費用。《紐約時報》的艾斯瓦爾·普拉薩德(Eswar Prasad)在一篇文章中表示,比特幣變得過於「繁瑣、緩慢且昂貴」。
「比特幣ETF獲批,但在跳上「潮流」之前要三思」 — CNN在2024年
在比特幣ETF於1月獲批後,CNN警告投資者在購買比特幣ETF之前要三思,並分享了投資顧問的意見,建議將其納入投資組合的比例最多不超過3%。
隨著比特幣價格的快速上漲,許多行業專家預測比特幣將比第一次突破100,000美元的速度更快地達到下一個100,000美元的里程碑。這是否會改變主流媒體的看法?歷史告訴我們,可能不會。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看到媒體對比特幣的看法隨著時間而變化,從最初的懷疑和批評,到現在的某種程度的接受。這反映了比特幣在金融市場上逐漸獲得的認可。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媒體的報導仍然存在一定的偏見,尤其是在涉及比特幣的潛在風險和挑戰時。未來,隨著比特幣的發展,媒體可能需要更加全面和客觀地報導這一新興技術,才能真正反映其對全球金融體系的影響。
以上文章由特價GPT API KEY所翻譯及撰寫。而圖片則由FLUX根據內容自動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