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車企比亞迪與青山集團撤回智利鋰電池陰極材料廠投資計劃
智利經濟發展機構周三宣布,中國汽車製造商比亞迪(BYD)與金屬集團青山集團,決定放棄在智利興建鋰陰極材料廠的數百萬美元投資計劃。這對智利推動本地鋰加工產業發展的目標造成重大打擊,因為鋰是電動車電池的關鍵金屬,而智利則是全球第二大鋰生產國。
智利政府經濟發展局Corfo表示,兩個項目均受到鋰價格急跌的影響。2023年,Corfo曾為刺激投資,特別為比亞迪與青山集團提供了鋰價優惠。Corfo在聲明中指出:「Corfo選定的企業因全球市場價格大幅下跌,影響了其投資決策。」
青山集團向路透透露,已撤回一個價值約2.33億美元、計劃年產12萬公噸鋰鐵磷酸鹽(LFP)的項目。智利國家資產部則告訴路透,比亞迪今年一月已正式提交撤回意向。比亞迪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動車製造商,對此未作回應。比亞迪去年曾表示其計劃中的2.9億美元工廠將延遲投產,該工廠預計年產5萬公噸LFP用於陰極材料。
智利《財經日報》最先報道了這兩項撤資消息。事實上,智利早於2018年嘗試透過價格優惠政策吸引鋰產業投資,但當時智利化工公司Molymet、中國四川富林運輸集團,以及韓國企業浦項鋼鐵與三星合資企業均因各種原因退出。
青山與比亞迪本可通過智利鋰業巨頭SQM獲得至2030年的鋰價優惠,Corfo指出這一優惠期可能影響了項目撤回的決定。此外,Corfo亦透露,青山曾希望將項目開發權轉給未參與招標的子公司,但此做法不被允許。
Corfo上周已開啟第二輪招標,這次將與美國鋰生產商Albemarle合作,提供至2043年的購買價格協議,鼓勵企業承諾鋰相關項目。Corfo表示,Albemarle與中標投資者將可使用「替代價格協議形式」進行定價。
—
編輯評論:
這次比亞迪和青山集團撤回智利鋰陰極材料廠的投資,反映了全球鋰市場價格波動對產業鏈下游投資決策的深遠影響。智利作為全球主要鋰生產國,一直希望透過本地加工提升產業附加值,減少單純出口原材料的風險,並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然而,鋰價的劇烈波動使得這些高資本投入的加工項目風險加大,企業在成本和收益之間的平衡變得更加困難。
此外,從Corfo對青山希望轉讓項目開發權的拒絕,可以看出智利政府在維護招標公平性和政策透明度方面的嚴謹態度,但這或許也限制了企業靈活調整策略的空間。比亞迪和青山的撤資,或許是對當前市場不確定性和政策限制的一種反應。
值得注意的是,智利正嘗試透過與美國Albemarle的長期價格協議,為投資者提供更穩定的預期,以吸引更多鋰加工產業投資。這種策略能否成功,將關鍵影響智利在全球鋰產業鏈中的地位轉型。
從更宏觀角度看,鋰市場的波動暴露了新能源產業鏈上游資源依賴與下游技術加工發展之間的矛盾。對香港及其他地區的新能源企業與投資者而言,這提醒我們在布局新能源材料產業時,必須兼顧市場價格波動風險與政策環境,同時靈活調整策略,才能在全球競爭中保持優勢。
整體而言,智利鋰產業的起伏,折射出新能源轉型過程中資源國與製造國之間複雜的利益博弈和市場挑戰,值得業界深思與關注。
以上文章由特價GPT API KEY所翻譯及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