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urderbot》創作者:今次讓AI做一次好人
Apple TV+即將推出的科幻劇集《Murderbot》,故事背景設於未來,遠征遙遠星球時必須有一隊由機械與有機部件組成的保安機器人──安全單位(Security Unit)護航。這隊機器人由強大企業控制,壟斷銀河系的所有商業,令這種設置充滿威脅感,尤其是當你身處孤立星球,面對一個手臂藏有武器的強力AI。
但《Murderbot》卻以意想不到的角度重新詮釋這個科幻經典設定。改編自瑪莎·威爾斯(Martha Wells)的《Murderbot Diaries》系列小說,劇集以這個原本應該令人恐懼的人工智能作為主角(由亞歷山大·斯卡斯加德飾演),而且即使它自我破解獲得自由意志,仍會保護身邊這些脆弱的人類。
在《Murderbot》首播前夕,創作團隊、編劇、導演兼執行製片人克里斯和保羅·韋茲兄弟(Chris & Paul Weitz)接受io9訪問時表示,這套劇集帶出不少樂觀訊息,並有不少幽默元素。
保羅·韋茲說:「我們把故事設定為後反烏托邦世界,意指雖然企業幾乎掌控一切,但其實他們做事都半吊子。當某人取得極權統治權時,總會在某些層面犯錯,仍有花草從裂縫中生長,雜草叢生。這裡Murderbot的幽默感正正就是證明它擁有人性和個性的核心元素。」
當記者提到劇集主要探討「成為人類」的意義時,克里斯·韋茲作了微調:「其實重點更像是『成為一個人』是甚麼意思,因為我們很快會面對非人類的人類(AGI)時代。AGI和大型語言模型的數據都是由人類創造,這代表它們在某種程度上與人類相關。」
「瑪莎在整個小說系列中呈現了不同種類的意識和存在方式,這些都仍然是『人』。這有點像是一種鬆散的比喻,反映不同神經多樣性(neuroatypicality)光譜上的人,令不同觀眾能在不同程度上認同這個角色。」
克里斯繼續說:「我自己是從社交焦慮的角度與角色產生共鳴,而瑪莎在創作時亦感覺自己發現了自身神經多樣性的特質。它告訴我們,成為一個人的方式有很多種,正如保羅喜歡說的,人不可簡化成一個群體或單純心理特徵,每個人的獨特性都非常重要。」
《Murderbot》首兩集將於5月16日在Apple TV+首播。
—
評論與啟示
《Murderbot》以人工智能做主角,且賦予它幽默感和人性,這在科幻作品中並不常見。大部分AI題材往往強調威脅與反抗,但這套劇集選擇讓AI成為「好人」,反映出創作者對未來科技與人性的樂觀態度。這種設定不僅挑戰了傳統的「機械人是敵人」刻板印象,也讓觀眾重新思考「人性」的定義。
此外,創作者提出的「成為一個人」而非「成為人類」的觀點,與當前AI技術快速發展的現實相呼應。隨著人工通用智能(AGI)逐步成形,未來社會將不再只有生物學意義上的人類,而是會有各種形式的「人」共存。這種多元包容的視角,正好反映出現代社會對身份認同和多樣性的追求。
更重要的是,將神經多樣性融入角色塑造,讓不同背景的觀眾都能找到共鳴,這是劇集在包容性和社會議題上的突破。社交焦慮等心理狀況常被忽視或標籤化,但《Murderbot》透過AI主角的視角,巧妙地讓這些特質變得可愛且值得理解,促使觀眾重新審視「異於常人」的價值。
整體而言,《Murderbot》不僅是科幻娛樂,更是一部探討身份、自由意志和多元共存的作品,值得香港觀眾關注。隨著AI技術的日益普及,這種前瞻性的故事能夠啟發我們更積極地思考未來人機關係,並且以更加包容與理解的態度迎接科技時代。
以上文章由特價GPT API KEY所翻譯及撰寫。而圖片則由FLUX根據內容自動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