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本田與日產合併:時間不等人!

分析:本田與日產的合作需要一些兩者都無法保留的東西:時間

東京(路透社)- 本田(NYSE:HMC)和日產(OTC:NSANY)期望透過潛在的合併,打造全球第三大汽車集團,但來自中國的激烈競爭讓他們能否及時實現這一目標充滿疑問。

這兩家日本汽車制造商周一表示,已同意開始正式談判合併。儘管結果尚不確定,且部分取決於日產在其重整過程中的進展,但他們的目標是在2026年8月前完成交易。

日產的次級合作夥伴三菱汽車(OTC:MMTOF)將在下個月決定是否參加。

這些汽車制造商的目標是通過利用共同平台、共享研發(R&D)和聯合採購,實現超過1萬億日元(64億美元)的協同效應。

他們的營業利潤目標超過3萬億日元,這比去年合併的結果增長54%。

然而,本田首席執行官三部俊宏在周一的聯合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協同效應的全部效果預計要到2030年以後才能顯現。他指出,這些公司需要在那之前增強能力,以應對中國競爭對手,否則將面臨被“擊敗”的風險。

分析師質疑他們是否有那麼多時間。

對於兩家公司來說,最大的直接障礙可能是他們的車型陣容。兩者在電動車(EV)方面都不算強大。雖然日產曾是早期的先驅,推出了Leaf,但後來卻遭遇挫折。新電動車Ariya本應挑戰特斯拉(NASDAQ:TSLA)的Model Y,但因生產問題受阻。

本田則更專注於混合動力車,且在美國市場提供這些車型,該市場對這類車輛的需求已經激增。

“兩家公司都缺乏引人注目的電動車產品,合併後的實體仍將面臨新電動車型管道和技術研發的挑戰,”晨星(Morningstar)資深分析師文森特·孫表示。

一個標準化的汽車平台將能產生成本協同效應,但這也需要時間來開發。

他表示,“修復業務可能會比預期的更長時間。”

失去的市場份額

在中國,向電動化汽車的轉變使得消費者對軟件驅動的功能和車內數字體驗的興趣增長,而這些領域正是中國制造商的強項。

比亞迪(SZ:002594)和其他本土品牌迅速超越了傳統汽車制造商,推出了搭載創新軟件的電動車和混合動力車。本田和日產在中國這一全球最大汽車市場的市場份額均已下降。

本田上個月報告稱季度利潤下降15%,並已開始縮減在中國的工作人員。日產則已宣布計劃全球裁減9,000個工作崗位,並將產能削減20%,原因是中國和美國的銷售下滑。

重新振興他們龐大的中國業務將涉及“重大執行風險”,穆迪(Moody’s)評級的資深分析師迪恩·恩喬在給客戶的報告中寫道。

這兩家汽車制造商還專注於美國和日本市場。這種“顯著重疊”意味著合併不會在地理多樣性方面帶來大的好處,恩喬表示。

然而,整合有助於他們應對即將上任的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所可能帶來的進口關稅影響,恩喬補充道。

重大交易

本田是日本第二大汽車制造商,而日產則是第三大。合併後,他們將成為僅次於豐田(NYSE:TM)和大眾(ETR:VOWG_p)的全球第三大汽車集團。

這一合併將是自2021年菲亞特(BIT:STLAM)克萊斯勒汽車與PSA合併創建Stellantis(NYSE:STLA)以來,全球汽車行業最大的重組。

這筆交易的規模突顯了來自中國競爭對手的威脅,尤其是隨著他們在東南亞等地區的進一步擴張,這些地區曾是日本汽車制造商的主導市場。

對於日本來說,汽車行業的威脅就是其經濟命脈的威脅,因為該國在消費電子和芯片等曾經關鍵的行業中的影響力在多年來逐漸減弱。

技術挑戰意味著那些未能找到新夥伴的傳統汽車公司面臨著成為規模更小、每輛車的資本支出和研發成本更高的公司的風險,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分析師在本月早些時候首次報導潛在合作時指出。

“鑒於行業動態,可能會有更多的整合出現,”他們表示。

這一分析不僅揭示了本田和日產在合併路上的挑戰,也反映了整個汽車行業面臨的急迫性。隨著市場環境的快速變化,這些傳統汽車制造商必須迅速適應,否則將被更具創新性的競爭對手所取代。

以上文章由特價GPT API根據網上資料所翻譯及撰寫,過程中沒有任何人類參與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Chat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