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與日產合併:對抗中國電動車挑戰!

分析:本田和日產潛在合併背後,中國電動車的生存威脅

東京(路透社) – 有些聯盟是出於必要,有些則是出於方便。在本田(NYSE:HMC)和日產(OTC:NSANY)潛在合併的情況下,這主要是出於防禦的考量,因為中國競爭對手正以驚人的速度沖擊全球市場。

中國似乎無窮無盡的電動車(EV)專業技術對所有傳統汽車製造商構成了巨大的挑戰,對日本來說,這更是對其多年來作為經濟引擎的龐大汽車製造供應鏈的威脅。

作為日本第二大汽車公司,本田與第三大汽車公司日產正在談判以加深合作,包括設立控股公司的可能性,兩位熟悉此事的人士在週三透露。據其中一位人士表示,這兩家汽車製造商正在討論潛在的合併方案。

與其他外國汽車製造商一樣,本田和日產在世界最大汽車市場中國失去了市場份額,因為比亞迪(SZ:002594)和其他國內品牌憑藉創新的軟件技術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推出了電動車和混合動力車。

本田上個月報告季度利潤下滑15%,受到中國市場下滑的影響,並已開始縮減在當地的勞動力。長期陷入困境的日產則計劃全球裁減9,000個工作崗位,並將生產能力削減20%,以應對中國和美國銷售的下滑。

東京伊藤忠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福岡三四郎警告,中國電動車製造商的創新速度意味著本田和日產「沒有時間」按部就班地經營。

他表示:「我們已經不再處於汽車製造商可以聯合起來,通過規模經濟獲利並在五年重組計劃中重新投資的時代。」

其他專家指出,日本汽車工業的任何大幅下滑都將特別痛苦。這是全球第四大經濟體中最強的行業,而日本在消費電子和半導體等其他關鍵產業的地位在近年來已經下降。

「對於日本來說,最終一切都是關於汽車。如果汽車行業不改善,那麼整個日本製造業也不會好轉。」新金中央銀行研究所的高級經濟學家津野拓海說。

數字轉型

根據調查公司帝國數據銀行的數據,截至今年5月,日本的汽車供應鏈共有約60,000家公司。2023財年的業務交易總額估計達到42萬億日元(約合2,700億美元),相當於名義GDP的7%。

廣義來說,該行業雇用了超過500萬人,約占整個勞動力的8%,根據日本汽車製造商協會的數據。

通過合併進行的整合可以通過減少成本和集中資源來提供幫助,但日本的汽車行業是否能夠像美國或德國汽車行業那樣在電動車領域充分競爭仍有待觀察。

日本的汽車製造商一直受到「ものづくり」的傳統影響,這是一種製造工藝,並受到市場領導者豐田(NYSE:TM)的影響,豐田以其精益生產和即時交付零部件的系統革命了現代製造。

這些方法幫助培養了逐步改善和生產線效率的文化,促進了日本汽車行業自1970年代末以來的崛起。

然而,轉向電池驅動的智能汽車使消費者的興趣更多地集中在依賴軟件的自駕功能和車內的數字體驗上,而這些領域恰恰是中國的強項。

在日本的汽車製造商中,豐田對電動車的急劇轉型可能造成的損害最為直言不諱,董事長豐田章男在十月警告說,只有電動車的未來將導致行業中許多工作崗位的流失,尤其是在供應商和從事引擎工作的員工中。

豐田長期以來一直倡導所謂的「多路徑」戰略,這包括生產混合動力車、氫燃料車以及電動車。

來自執政的自由民主黨、代表三重縣的議員鈴木英輝表示,他希望如果本田和日產能夠整合,將提高它們的全球競爭力。

但他也補充說,如果合併對當地的製造和就業造成不利影響,這將違背首相石破茂承諾振興日本地方經濟的政策。

「我們希望能夠考慮到日本的地區就業問題。」他說。

在這篇文章中,本田和日產的潛在合併不僅是企業策略的調整,也是日本汽車行業面對全球電動車競爭壓力的必然反應。中國電動車製造商的快速崛起,無疑對日本這一傳統強國構成了挑戰。面對這樣的外部威脅,合併不僅是企業生存的需要,也是對整個行業未來發展的深思熟慮。

在這樣的背景下,合併是否能夠真正提升競爭力,還需要時間來檢驗。日本汽車行業必須迅速適應市場變化,才能在電動車的浪潮中保持自身的競爭地位。

以上文章由特價GPT API根據網上資料所翻譯及撰寫,過程中沒有任何人類參與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