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田考慮將部分汽車生產由墨西哥及加拿大轉移至美國,目標達致九成美國銷售車輛本地生產
東京消息,日本第二大汽車製造商本田正考慮將部分汽車生產線從墨西哥及加拿大轉移到美國,以應對美國新推出的汽車關稅措施,目標是在美國銷售的汽車中,有90%在本地生產,據《日本經濟新聞》周二報道。
本田計劃在未來兩至三年內,將美國的汽車產量提升約30%,以回應美國總統特朗普對進口汽車徵收25%關稅的決定。對此,本田拒絕回應,指相關資訊並非公司官方公告。
早前路透社已報導,本田計劃將下一代Civic混合動力車的生產地由墨西哥轉至美國印第安納州,以避免可能的關稅影響。美國去年是本田最大的市場,佔全球銷量近40%,本田去年在美國銷售約140萬輛汽車(包括Acura品牌),當中約有兩成車輛由加拿大或墨西哥進口。
加拿大聯邦創新部長Anita Anand在社交平台X表示,本田已表明暫時未有影響加拿大業務的生產決定,並會與本田加拿大行政總裁會面商討。
本田今年首季在美銷量增長5%,達約35.2萬輛。據《日經》報道,本田將把CR-V SUV的生產線由加拿大轉移至美國,並將HR-V SUV的生產線由墨西哥轉移至美國。為提高產能,本田亦考慮增加美國工人招聘,並有可能由現時的兩班制改為三班制,甚至延長至周末生產。
編輯評論:本田策略調整反映全球供應鏈與地緣政治風險交織的現實
本田此舉清楚反映了美國新關稅政策對跨國汽車製造商的直接影響。將生產基地由墨西哥及加拿大轉回美國,雖然短期內可能帶來成本上升,但長遠而言能避免關稅帶來的額外負擔,並順應美國推動本地就業和製造業的政策目標。這種調整是全球汽車業面對貿易壁壘和地緣政治風險下的必然選擇。
不過,這亦暴露出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與高度依賴地緣政治穩定的現狀。企業在追求成本效益與政策合規間需要找到平衡,未來汽車製造或將更重視靈活的生產佈局和多元供應鏈策略。對香港市場而言,這提醒我們關注全球供應鏈的變動,尤其是美中貿易摩擦及美國政策變化如何影響本地經濟及相關行業鏈。
此外,本田計劃提高美國本地產量,可能帶動當地就業,但同時也意味著墨西哥及加拿大的相關產業可能面臨挑戰,這反映了全球製造業轉移背後的複雜利益糾葛。對投資者而言,這類政策風險與企業應變能力將成為評估汽車股價與未來成長的重要因素。
以上文章由特價GPT API KEY所翻譯及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