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YouTube Premium 家庭 Plan成員一位 只需
HK$148/年!
不用提供密碼、不用VPN、無需轉區
直接升級你的香港帳號 ➜ 即享 YouTube + YouTube Music 無廣告播放
日本「死因屋」房產調查興起:陰影下的物業新商機
東京消息——物業顧問兼靈異調查員兒玉一俊(Kazutoshi Kodama)經常巡查的一間住宅,背後有著令人心寒的故事:七年前,一名老婦人在浴室吊頸自殺,去年其兒子孤獨去世,屍體約十天後才被發現。
兒玉表示,他曾近20次在該位於東京近郊千葉的一個寧靜住宅區的房子內留宿,時間由晚上10時至翌日早上6時。他利用四部攝影機、熱像儀、電磁場儀、氣壓計、溫度計及錄音器材,並每小時記錄數據,監察是否出現異常現象。當他確定沒有靈異或無法解釋的電磁干擾後,便會出具證明,聲明該物業「無鬼」。
在日本,曾發生過兇殺、自殺的住宅會被歸類為「事故物件」(jiko bukken),又稱「不幸物業」,這類房屋往往會令新買家或租戶產生心理壓力。另一類常見的「不幸物業」是「孤獨死」的房屋,即死者屍體被發現時已腐爛,需要特別清潔甚至更換地板和牆紙。
這種對「不幸物業」的觀念,部分源自日本古老的神道教信仰。神道認為死者若心有遺憾,其靈魂會停留在世間,尤其是死去的地點,帶著怨恨或悲傷。
兒玉成立的公司「勝守(Kachimode)」三年前開始,專門為準買家和租客提供靈異調查服務,幫助他們了解物業是否存在靈異問題。兒玉稱:「以往這類房子幾乎無人問津,但隨著房價飆升,越來越多人開始考慮不幸物業作為選項。」
日本房價近年急升,主要因建築材料和人工成本上漲,加上日元疲弱及外國投資者湧入。據東京鑑定公司數據,東京23區一個70平方米二手公寓的平均價格,去年五月比前年同期升超過三成,達1億900萬日元(約69.7萬美元)。
老齡化社會帶動孤獨死問題惡化
日本人口急速老齡化,孤獨死現象愈趨嚴重。國家政策研究機構首次發布報告指出,去年有近2.19萬宗死亡後超過8天才被發現的案件。
這種趨勢令年長者租屋更困難,因業主擔心將來物業會被污名化。為緩解問題,中央政府於2021年制定指引,建議死亡後3年,房屋可解除「不幸物業」標籤,令租賃更容易。不過,業主和中介仍需向買家及有查詢的租客披露物業歷史。
這些指引推動市場對不幸物業的興趣。雖然兒玉的靈異調查服務較為獨特,其他房地產中介亦開始搶佔這塊新興市場。有中介稱,部分年輕人對住在不幸物業更開放,而不少國內外投資者,特別是中國投資者,看中其高租金回報。
經營中介「Happy Planning」的創辦人大熊明(Akira Ookuma)表示:「投資者不在乎物業過去,因為他們不會自己住,有些甚至在3年後加租。」
中介指出,兇殺現場的折價可能高達八成甚至無法售出,但其他不幸物業的折扣通常只有約兩成。提供不幸物業服務的MarksLife公司表示,其處理的物業平均投資回報率達8.4%,遠高於東京市中心單身公寓約3.55%的平均回報。
房地產經紀普遍預計不幸物業數量將繼續增加。日本65歲以上獨居人口目前佔全國家庭的14%,預計20年後將佔五分之一。
兒玉至今尚未為千葉那間房屋簽發無鬼證明,現時他自住並計劃轉租,但他完成的70多次調查中,只有少數出現電磁異常等現象。
對部分買家而言,這份證明已足夠,但對另一些人來說,不幸物業仍是難以逾越的心理障礙。
24歲上班族島村麻理說:「即使有折扣,我都會避開……不只是怕有鬼,我只是覺得那些不尋常和不幸的故事太毛骨悚然了。」
—
評論與啟示:
這篇報道揭示了日本獨特的房地產現象——「不幸物業」市場的興起,反映了社會老齡化、人口孤立及傳統文化與現代經濟交織的複雜面貌。傳統的神道信仰與現代都市生活形成鮮明對比,對死者靈魂的敬畏影響了房產價值和交易態度,這在其他國家較為罕見。
兒玉的靈異調查服務不僅是對傳統迷信的現代回應,更是房地產市場適應變化的創新嘗試。隨著房價高企,消費者不得不重新評估所謂「不幸」的定義與風險,投資者更理性地關注回報率,而非單純的避諱。
然而,這種趨勢帶來的倫理和心理問題亦不容忽視。房產過去的悲劇故事是否應該被「抹去」?對於死者及其家屬的尊重與商業利益的平衡,是未來需要深思的課題。此外,這種市場的興起,也暴露出日本社會孤獨死問題的嚴重性,提醒政府和社會必須加強對老年人社會支持和生活質量的關注。
對香港而言,雖然文化背景不同,但類似的社會問題和房地產市場壓力亦存在,值得借鑒日本經驗,思考如何在尊重歷史與文化的同時,創新解決房屋供應和社會老齡化帶來的挑戰。
以上文章由特價GPT API KEY所翻譯及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