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推動中小企業採用生成式人工智能、雲端和網絡安全解決方案
新加坡正通過新加坡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Infocomm Media Development Authority,IMDA)與阿里雲、普慧保險(Prudential Singapore)和新加坡科技工程有限公司(ST Engineering)的新合作夥伴關係,加速推動本地中小企業(SMEs)採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雲端和網絡安全解決方案。
這些合作夥伴關係是在5月27日的ATxEnterprise活動上宣布的,是國家數碼企業藍圖(Digital Enterprise Blueprint,DEB)的一部分。該藍圖自去年啟動以來,已支持超過10,000家企業實現業務數碼化、促進增長和提高網絡防禦能力。
在活動上,通訊及資訊部兼財政部第二部長譚劍豪表示,這些合作夥伴關係將幫助中小企業利用前沿技術,同時加強網絡韌性和利用GenAI能力。他還透露了兩項新的人工智能人才計劃,旨在增加新加坡的人工智能勞動力並創造專業的職業路徑。
阿里雲支持3,000家中小企業
根據新的合作夥伴關係,阿里雲將通過其「數碼加速器計劃」支持多達3,000家中小企業和數碼解決方案提供商。該計劃提供雲積分、技術培訓、專家諮詢和試用訪問阿里雲的人工智能模型工作室。
普慧保險與共和理工學院合作,將推出「GenAI Xponential計劃」,提供一系列解說視頻和工作坊,幫助中小企業更好地理解和採用IMDA計劃下預先批准的GenAI解決方案。
與此同時,新加坡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將為多達2,000家中小企業提供一次網絡威脅掃描,透過IMDA的首席技術官即服務(CTO-as-a-Service)平台,並舉辦活動幫助企業認識和防禦新出現的網絡威脅。
IMDA表示,這些努力將在中小企業領域取得強勁的動力,僅過去一年就有超過7,200家企業採用人工智能驅動、集成和基於雲的解決方案。
對於數碼成熟的中小企業(Digitally Mature Enterprises,DMEs),其中許多面臨更複雜的部署挑戰,IMDA此前與亞馬遜網絡服務(AWS)和微軟合作推出了「GenAI x 數碼領袖」計劃。據稱,該計劃已為超過200家企業提供技術知識和GenAI專業知識。其中,50家中小企業已實施定制解決方案,一些企業報告生產力提高高達50%,年度成本節省達新幣30萬元。
此外,IMDA計劃擴大該計劃,以覆蓋超過1,000家企業,並在未來一年支持多達500個項目。增強後的計劃將提供兩倍的探索工作坊和技術深度探討,同時通過預建的GenAI模塊和新的開發工具,將解決方案開發時間和成本削減一半。
參與的中小企業還將獲得雲積分、計算能力以及主題專家和模型開發人員的網絡,以幫助將戰略需求轉化為實用的GenAI應用程序。
加強人工智能人才培養
在人才方面,IMDA正在加強努力,以滿足對人工智能專業人員日益增長的需求,因為越來越多的公司在新加坡設立人工智能卓越中心(AI COE)。通過TechSkills加速器的企業主導培訓計劃,IMDA已與AWS、微軟、甲骨文和新加坡電信等合作,確保400個本地人工智能實踐者角色。
為了進一步推動人才培養,IMDA與人工智能新加坡(AI Singapore)合作推出兩項新培訓計劃。人工智能學徒計劃(行業)(AI Apprenticeship Programme (Industry),AIAP(I))將在兩年內培訓300名本地人員,通過為期六個月的手動實踐計劃,涵蓋人工智能、數據和機器學習。
畢業生將為人工智能卓越中心和其他科技聚焦公司的角色做好準備。同時,Pinnacle AI行業計劃將在未來三年內為100名現有的前沿公司人工智能實踐者提供模型構建專業知識。
人工智能新加坡還推出了泛東南亞人工智能開發者挑戰賽,一項區域性競賽,旨在開發使用SEA-LION等模型實用和可擴展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該挑戰賽旨在賦予該地區的開發人員創造具有現實影響力的技術的能力。
最近,Grab在新加坡推出了其首個人工智能卓越中心,由新加坡數碼產業署(Digital Industry Singapore,DISG)支持,作為其在東南亞擴大人工智能驅動解決方案的戰略舉措。據稱,該中心的啟動標誌著戰略重點的轉變,不僅要增強便利性,還要提供公共產品,推動包容性,實現更智能的城市,並幫助東南亞駕馭其數碼未來。
作為編輯,我認為新加坡政府推動中小企業採用人工智能、雲端和網絡安全解決方案的舉措非常及時和必要。在當前數字化轉型的大趨勢下,中小企業需要具備相應的技術和人才來保持競爭力。同時,加強人工智能人才培養也至關重要,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
然而,在推動中小企業採用新技術的同時,也需要注意到網絡安全風險的增加。中小企業需要具備足夠的網絡安全意識和防禦能力,以保護其業務和客戶數據的安全。
總的來說,新加坡政府的舉措為中小企業提供了寶貴的機會和資源,幫助它們在數字化轉型中取得成功。同時,也需要中小企業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創新精神,才能真正實現業務的轉型和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