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射網絡生活
「一幅圖像的開始和結束在哪裡?」這是一個在當今時代相當重要的問題。新媒體技術,如生成性人工智能,引發了關於藝術定義的複雜討論,以及我們是否能相信在網上所見的事物。這些觀念正是阿姆斯特丹Huis Marseille展覽《影子自我》的核心。展覽展示了五位藝術家——李雙(Shuang Li)、方嘉敏(Charmaine Poh)、權希秀(Heesoo Kwon)、袁小朋(Xiaopeng Yuan)和阮安娜(Diane Severin Nguyen)——他們從個人視角出發,探索數字世界。
展覽突顯了當代藝術家回顧童年經歷的驚人數量,儘管這是以虛擬方式進行的。中國藝術家李雙(1990年出生)在她成長的小工業城鎮中,唯一能接觸外部世界的途徑就是通過電腦螢幕。她的生活因發現美國流行龐克/情緒樂隊My Chemical Romance而改變,該樂隊的歌詞似乎表達了她的感受。李雙通過在互聯網粉絲論壇上的活動學習英語,而粉絲文化也繼續是她作品的基礎,涵蓋表演、雕塑、視頻及互動網站。
觀眾還將見到新加坡出生的方嘉敏(1990年出生),她在2000年代初期是電視劇《We Are R.E.M.》的童星演員。這段經歷構成了她2023年視頻作品《早安年輕的身體》(GOOD MORNING YOUNG BODY)的基礎,影片中的角色E-Ching是基於方嘉敏年輕時的網絡視頻生成的深偽(deepfake)形象。E-Ching回應了她當時所面對的公眾評論和審視。在這裡,方嘉敏運用電影、攝影和表演,探討了虛擬擁有權及早期成名的長期影響等諸多問題。
日本創意藝術家大塚千野(Chino Otsuka,1972年出生)則是所謂「虛擬時光旅行」的先驅。她小時候與父母四處旅行,並在2000年代初重訪25年前父母為她拍攝的地方。如今,她創作了新的攝影作品,使她年輕和年長的自己在同一幅圖像中相聚。另一方面,韓國藝術家權希秀(1990年出生)利用虛擬化身,以及Photoshop和Adobe Firefly,重新想像家庭檔案,將她的祖先和自己從「根植於父權制的歷史壓迫」中解放出來。
《影子自我》重點關注數字和網絡藝術,但也為基於鏡頭的實踐提供了空間。例如,中國攝影師袁小朋(1987年出生)展示了一系列為《TANK Magazine》拍攝的商業照片。這位藝術家利用時尚攝影微妙地表達了我們與技術的關係。在一幅照片中,一個破裂的螢幕保護膜輕輕黏在主體的臉頰上,隱喻著對智慧型手機的依賴。另一方面,越南裔美國藝術家阮安娜(1990年出生)則呈現了影片《暴君之星》。該片完全在胡志明市拍攝,考量了文化標誌如歌曲和共同歷史如何隨時間被碎片化並以新方式交織在一起。這些藝術家共同展示了互聯網如何塑造了一代人,影響了我們彼此及自我所講述的故事。
《影子自我》,通往平行世界的入口
Huis Marseille,阿姆斯特丹 | 直至2月9日
—
這次展覽不僅是對個人經歷的深刻反思,也是對當代數位文化影響的深刻探討。隨著技術的發展,我們的身份認同、記憶及文化表達方式都在不斷被重塑。藝術家們的作品讓我們意識到,無論是透過虛擬化身還是深偽技術,個人的過去和現在之間的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我們不僅在消費數字內容,也在重新審視自我與他人之間的關係。這種對於網絡身份和文化記憶的探討,無疑對當前社會有著重要的啟示,尤其是在面對日益增長的數字化影響時。
以上文章由特價GPT API KEY所翻譯及撰寫。而圖片則由FLUX根據內容自動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