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據基建成為AI熱潮下科技併購市場的新引擎
儘管關稅問題和地緣政治不確定性令全球多個行業的併購活動幾乎停滯,但有一個領域卻逆勢增長——數據基礎設施。這些負責處理用來構建先進人工智能模型的數據的公司,成為Meta、Salesforce及ServiceNow等傳統科技巨頭爭相收購的熱門目標,以求在與OpenAI、Google及Anthropic等新興AI企業的競爭中保持優勢。
花旗銀行軟件投資銀行全球聯席主管Brian Marshall指出:「沒有數據的AI就像沒有氧氣的生命,根本不存在。」他認為,數據正因AI而迎來其時代精神的高光時刻。
根據Dealogic編制的初步數據,今年頭五個月全球併購總額達1.67萬億美元,其中科技業佔約4210億美元,約佔總額的四分之一,較去年約20%及2023年的17%均有顯著提升。在科技併購中,涉及AI軟件開發商的交易價值幾乎佔整體的三分之二。
速度成關鍵 推動軟件併購熱潮
高盛專注於計算領域併購的董事總經理Matthew Lucas稱,企業數據在AI應用中的重要性,使其成為軟件併購中最具活力的領域。他強調:「速度非常重要,先行一步意味著優勢,這種情況下併購往往是最快取得成果的方式。」
隨著可收購目標數量迅速減少,幫助企業管理雲端數據的軟件公司價值水漲船高。投資銀行人士認為,Confluent、Collibra、Sigma Computing、Matillion、Dataiku、Fivetran、Boomi及Qlik等企業數據基建及分析公司,短期內可能成為傳統科技巨頭的收購目標,因為這些公司能協助企業更好整合、分析及儲存數據。
Boomi、Dataiku、Fivetran及Qlik的高層均表示,市場對數據基建的關注並不令人意外。Dataiku執行長Florian Douetteau指,長期以來,凌亂且孤立的數據一直阻礙企業發揮分析的轉型潛力,而在部署AI的緊迫需求下,解決數據問題已成為企業生存的關鍵。
傳統科技巨頭大手筆入市
近期數宗數據基建公司的巨額收購案更突顯出其戰略地位。Meta上周五宣布以148億美元收購數據標註公司Scale AI 49%股權;Salesforce上月公布以80億美元收購數據整合公司Informatica。ServiceNow則在五月初宣布收購數據目錄平台Data.world,以便更深入理解數據背後的業務脈絡。
此外,IBM在二月宣布收購數據管理商DataStax,於上周完成交易,藉此加強處理非結構化數據的能力,為其AI平台提供支持。
全球生成式AI支出預計將於2025年達到6440億美元,較2024年增長76.4%,顯示整個科技業正經歷一場世代變革,多個大型社交媒體及軟件企業紛紛收購數據基建公司,以確保AI系統的高效運作。
併購非萬靈丹 數據質素決定AI成效
這些交易反映出傳統軟件企業希望全面掌控數據管理各環節的戰略考量,而併購則是最快速的途徑。與其從零開始打造複雜數據系統,不如直接收購能夠組織、清洗及連接企業內外數據的專業公司。
甚至部分潛在收購目標也轉為獵人角色,例如最近估值達620億美元的數據處理及AI領導者Databricks,宣布斥資10億美元收購無伺服器數據庫管理商Neon。
不過,業內人士提醒,企業不能盲目將任何數據丟入AI系統,期望得到理想結果。去年加拿大航空因AI聊天機械人提供錯誤建議而被小額索償法庭判決須退款,凸顯若導入未經過濾的錯誤數據,AI系統容易出錯。
Latham & Watkins律師事務所合夥人Brian Mangino指出:「很多公司擁有大量數據,但他們正學習不能把所有數據毫無組織地輸入AI系統,然後期望系統自動給出正確答案。」
—
評論與啟示
這篇報導深刻揭示了數據基建在當前AI熱潮中的核心地位,並指出傳統科技巨頭通過併購迅速彌補自身在數據處理能力上的不足,以應對來自新興AI企業的競爭威脅。這種「數據為王」的趨勢,提醒我們在AI技術爆炸式發展背後,數據的質量和管理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然而,值得關注的是,並非所有數據都能為AI帶來價值,數據的組織、清洗與整合工作不容忽視。這意味著未來數據治理和數據倫理將成為企業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無論是保護用戶隱私,還是確保AI判斷的準確性,都離不開高質量的數據基建支持。
對香港及華語市場而言,這股全球趨勢同樣具有啟示意義。企業應該積極投資於數據基礎設施,提升數據治理水平,才能在AI革新浪潮中立於不敗之地。同時,監管機構亦需跟進制定適當規範,防止數據濫用及AI誤導,保障社會整體利益。
總括而言,數據基建正悄然成為科技併購的新熱點,反映出AI時代下數據價值的爆發。未來誰能掌握優質數據和高效管理能力,誰就能在AI競賽中贏得先機。
以上文章由特價GPT API KEY所翻譯及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