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拜耳退出美國種子處理設備業務 助力財務重整
記者Tom Polansek報導,總部位於芝加哥的德國製藥及農業化學巨頭拜耳(Bayer)近日決定退出美國的種子處理設備業務,以改善公司財務狀況。路透社周三獲得的一封拜耳發給客戶的電郵透露了這一消息。
拜耳近年來面對盈利疲弱、法律訴訟費用攀升及股價表現不佳的多重壓力。該公司發言人確認,拜耳將退出生產用於農作物種子處理的設備業務,這類設備主要用於種植前對種子進行殺菌劑及殺蟲劑等處理,以保護農作物產量。
電郵中提到:「這是一項艱難的決定,但對保障公司財務未來至關重要。」同時表示,拜耳將把資源集中於其在作物保護產品領域的核心優勢。
據電郵透露,拜耳將在未來數月內開始關閉位於明尼蘇達州沙科皮(Shakopee)的種子處理設備生產廠房。該廠房於2015年啟用,當時投資1,200萬美元設立SeedGrowth設備創新中心,旨在促進設備與種子處理產品的研發整合。
儘管停止生產種子處理設備,拜耳仍承諾繼續支持種子處理業務。
拜耳執行長比爾·安德森(Bill Anderson)正面臨投資者壓力,要求他加快公司重組步伐,扭轉預計2025年將連續第三年營運收益下滑的趨勢。
此外,拜耳正積極遊說美國各州調整相關法規,以應對針對其除草劑草甘膦(glyphosate)的高額訴訟費用,但安德森也表示,公司已做好可能退出該市場的準備。
—
編輯評論與深入分析
拜耳此舉反映出全球農業化學巨頭在面對市場挑戰與法律風險時的戰略調整。退出美國種子處理設備製造,顯示拜耳正聚焦其最具競爭力的核心業務領域,尤其是在作物保護化學品方面,這能有效優化資源配置並減輕財務壓力。
種子處理設備雖非拜耳的主營業務,但卻是農業生產鏈重要一環。拜耳放棄這塊業務,可能會影響其與農戶及合作夥伴的緊密度,長遠來看或需依賴第三方設備製造商,這在供應鏈協同上或帶來挑戰。
另一方面,拜耳面對草甘膦相關訴訟的法律壓力持續,若無法透過遊說改變法規,甚至可能被迫退出該市場,這將對公司收入構成重大威脅。安德森領導下的重組能否成功扭轉頹勢,成為投資者關注焦點。
從香港及亞太地區市場視角來看,拜耳的調整也反映出全球農業科技產業鏈正經歷深刻變革。農業企業須在創新與風險管理間尋找平衡,才能持續在市場中保持競爭力。拜耳的決策為本地相關企業提供了參考範例,提示他們在面對市場及法規變數時,應靈活調整策略,積極尋求核心競爭力的深化。
以上文章由特價GPT API KEY所翻譯及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