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彩AI預測賽後檢討!邊個模型預測最叻? 每次攪珠當晚10:30更新免費睇!

川普關稅衝擊科技業:中國供應鏈難撼動

特朗普關稅遇上科技現實:中美半導體供應鏈難斷捨離

中國宿遷半導體工廠工人

美國總統特朗普一連串時緩時急的關稅政策,過去一直豁免了推動現代經濟核心的半導體晶片,但這種情況或許即將改變。美國商務部本週一正式啟動所謂「232條款調查」,針對半導體及其對國家安全的影響展開審查,並開放三星期公眾諮詢,為未來可能徵收關稅鋪路。

特朗普當日於Truth Social發文高調宣布這項調查,強調早前針對中國智能手機、手提電腦、晶片等電子產品的「豁免」其實並不存在,直斥外界誤解。他重申,電子產品仍然受其上任後對中國徵收的20%關稅規管,理由是中國涉及芬太尼貿易。他強調美國必須自給自足,不會被「敵對國家」如中國挾持。

但即使特朗普或官員再三強調這只是暫時讓電子業喘息,現實是要徹底切斷中國在全球科技供應鏈的角色,極為困難。根據科技研究機構Counterpoint估算,美國市場約八成iPhone、七成智能手機和八成電腦顯示器仍由中國製造。正如華盛頓智庫CSIS資深研究員Barath Harithas所言:「美國對中國的依賴比自己願意承認的還要深,所謂脫鉤,商界其實一清二楚根本不現實。」

特朗普的關稅威脅,最終重擊的將是矽谷一眾巨企——從Tesla、Apple到Nvidia——這些公司過去數月不斷向特朗普示好,或許解釋了為何上週五出現部分豁免。Harithas推測:「相關政策一出,背後必然有大量遊說和角力。」

Nvidia本週一宣布斥資5000億美元於美國本土生產AI超級電腦,呼應Apple早前的同類承諾。但即使如此,特朗普政府仍對Nvidia對華晶片銷售施加出口限制,令公司損失約55億美元。Nvidia行政總裁黃仁勳上月亦明言,未來會持續將生產基地遷回美國,「短期內關稅影響有限,長遠一定要本土生產。」

這正是特朗普關稅策略的目標之一——迫使企業將工廠搬回美國。但要徹底重塑全球科技供應鏈,絕非數星期或數月內可完成。Harithas直言:「暫時豁免只對供應鏈能夠分拆才有用,但這麼複雜的產業,兩三個月內能做多少?」

拜登與特朗普:半導體政策路線分野

拜登出席Intel美國新廠動工儀式

在半導體議題上,特朗普政府的國安憂慮與拜登政府如出一轍,兩者都想減少對亞洲依賴,推動美國本土生產。但特朗普採用的手段則更為激進,成為首位計劃對半導體徵收關稅的總統,影響深遠。

拜登則選擇以誘因為主。2022年通過的CHIPS及科學法案,撥款390億美元補貼、750億美元貸款及25%稅務減免,吸引晶片廠在美建廠。結果顯著,去年八月前,美國半導體產業已宣布近4500億美元新投資。拜登同時對中國高端晶片出口設限,防止技術流出。

但特朗普上月在國會演說中要求廢除CHIPS法案,稱之為「可怕的事」。不過據Bloomberg報道,現屆政府似乎傾向保留稅務優惠,同時疊加關稅。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發現,單靠關稅遠不及CHIPS法案有效。雖然關稅可加速本土生產,但同時會令美國企業和消費者成本上升。

台積電南京廠空拍

美國對晶片的需求遠超本土供應,因此短期內仍需進口並承受關稅。台灣生產全球九成最先進晶片,而中國則在成熟製程晶片(即非高端但應用廣泛)上急速增產,這類產品價格一旦被中國壓低,恐令美國廠商出局。拜登政府在任末期亦針對這類晶片展開貿易調查。

據Politico報道,特朗普政府現正考慮對所有半導體徵收25%基線關稅,並可能逐步調高。若關稅擴展至所有含外國晶片的電子產品,將大幅推高供應鏈成本,但這將極難執行,因為企業需披露龐大產品的晶片來源。

台積電CEO魏哲家與特朗普在白宮

供應鏈並非一夜間可搬走。台積電雖已在亞利桑那啟動首座工廠,但建好第二座仍需至少兩年。過渡期間,美國企業將承受更高成本,尤其AI公司因數據中心需大量晶片。特朗普或希望僅以威脅關稅促使企業投資美國本土產能,例如台積電已承諾再投資1000億美元於亞利桑那。

美國政府對本土產能的最終目標尚未明確。拜登時期定下2030年達全球20%先進晶片產能,特朗普則可能要求更高,但相關成本或會限制其雄心。

中國反制:稀土與戰略資源成美國死穴

中國西北稀土廠工人

中國對美國供應鏈脆弱處可謂一清二楚。4月初,中國針對特朗普升級貿易戰,推出針對重稀土的出口限制,強調自己在美國戰略瓶頸上的巨大影響力。新措施要求企業取得特別出口許可,相關制度仍在建立,預計短期內將暫停出口。

這種不確定性令美國政界和企業焦慮。正如IQT副總裁Sarah Sewall所言:「中國策略就是製造不確定性,讓對手無法預測。」

從iPhone、風力發電機到F-35戰機,美國各類關鍵科技都依賴稀土元素。雖然稀土其實並不罕見,但要找到可開採的濃度極難。中國在全球稀土供應鏈,尤其加工和磁鐵生產上佔據主導。2010年中日釣魚台爭議時,中國曾一度暫停對日出口,迫使日本加速多元化和儲備稀土。

美國前能源外交官Geoffrey Pyatt直言:「多年來美國過度依賴單一供應商,這對國防和能源轉型都構成風險。」

美中貿易與科技爭端升級下,中國還對鍺、鎵等晶片原材料及銻等關鍵資源實施出口管制,並禁止稀土提純等技術外流。

美國自救:困難重重,時間漫長

面對壓力,美國議員多年來試圖減少對中國依賴,現屆特朗普政府更積極尋求新供應地,包括格陵蘭、烏克蘭等地,但進展緩慢。CSIS報告指出,美國現時稀土供應鏈僅屬「初階」,重稀土分離技術更是空白,距離國防部「從礦到磁」完全自主目標遙遙無期。

CSIS稀土安全項目主管Baskaran直言:「這不只是資金問題,更是技術斷層。美國在稀土加工環節,很多工藝根本從未學過。」

總結而言,過去一週的貿易風波證明,中國即使在出口依賴上較弱勢,依然手握美國命脈。特朗普雖然咄咄逼人,但美國科技產業對中國的深度綑綁,反而限制了其施壓空間。正如Sewall所說:「中國未必能贏經濟戰,但肯定能令美國受傷而自己無損。」

編輯評論:中美科技脫鉤是一場雙輸賽局,香港何去何從?

這篇文章揭示了一個被大多數主流輿論忽略的現實:全球科技供應鏈早已深度融合,中美兩國不單是競爭對手,更是彼此無法割捨的「戰略合夥人」。特朗普的強硬關稅政策表面上是「為美國製造」護航,實質卻暴露了美國對中國製造的深度依賴,尤其是在半導體和稀土等領域。

值得我們深思的是,這種「脫鉤」口號下的實際操作,最終可能演變為一場雙輸賽局。美國企業面臨成本上升、供應鏈混亂,消費者亦要承擔更高價格。中國雖然短期內可藉稀土等資源反制,但長遠若失去美國市場,經濟同樣受創。這場科技冷戰,最終會否推動全球供應鏈「去全球化」甚至分裂為兩套標準,對香港這類高度外向型經濟體來說,風險尤大。

香港作為中美科技、資本與貿易的重要交匯點,必須警惕「大國博弈」下的夾縫危機。未來香港企業在供應鏈管理、技術標準、甚至人才流動上,將面對更多不確定性與政策風險。如何提升本地創新能力、加強與東南亞、歐洲等地的多元合作,或許是香港在地緣政治新常態下突圍的關鍵。

最後,這場半導體與稀土之爭,絕不僅僅是經濟戰,更是全球科技治理模式的分水嶺。當「科技民族主義」成為主旋律,世界會否走向更多壁壘與對立?抑或在現實壓力下,逼使大國回歸合作?這些問題,值得每一位生活在中美之間的香港人深思。

Chat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