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四月貨櫃進口激增,五月料因關稅政策大幅回落
洛杉磯/華盛頓消息——美國四月份的貨櫃進口量大幅飆升,主要因企業急於避開總統特朗普所加徵的關稅,當中包括對中國貨品高達145%的關稅。不過,美國兩大最繁忙港口的管理層表示,這一趨勢有望在五月出現逆轉。
供應鏈科技公司Descartes週四公布,四月貨櫃進口量較去年同期增長9.1%,突破240萬個20呎標準箱(TEUs),創下該月份歷史第二高紀錄。其中來自中國的進口貨物增長6.2%,佔整體進口的33.4%。
特朗普於4月9日對中國貨品徵收145%的關稅,令中國貨品成本在美國消費者眼中翻倍。這促使沃爾瑪、亞馬遜等零售商及其他進口商暫停或取消部分工廠訂單。特朗普亦對多個其他國家徵收10%的關稅,並表示稅率可能進一步上調。
洛杉磯港作為美國最繁忙的海港及中國貨品的主要入口,執行董事Gene Seroka表示,本週進口貨量預計將較去年同期下跌35%。他補充,五月整體船隻流量可能下滑約20%,因運營商取消部分航程以應對需求疲軟。
洛杉磯港及鄰近的長灘港進口貨物,主要透過卡車及火車運送至美國內陸多個地區。長灘港行政總裁Mario Cordero預計,兩港五月合計貨量將較去年同期減少30%。
另外,航運巨頭馬士基表示,四月美中間的貨櫃運輸量下跌30%至40%,反映兩國貿易戰升溫,並警告若貿易爭端持續,全球貨運量今年可能收縮。由於跨太平洋航程需時,這波下跌預計將在五月美國進口數據中顯現。
面對西岸港口貨量減少及對碼頭工人和卡車司機就業的影響,特朗普週四回應記者稱:「這意味著我們損失的錢更少。」但他未有解釋供應減少及關稅收入可能下滑如何能減少損失。
美國海運進口量是衡量國家經濟健康的關鍵指標,因其涵蓋了美國消費者購買的幾乎所有商品,以及國內工廠生產所需的原材料。歷史上,港口貨量在經濟衰退及全球災難(包括疫情期間)均有下降。
Descartes指出,美國貿易政策快速變動,及美國貿易夥伴的報復措施,加上中東與東歐持續動盪,均增加全球供應鏈中斷的風險。他們又提到,關稅的全面影響,以及5月2日「低價免稅額」政策的終止,尚未完全反映在中國進口量中。
—
評論與分析:
這篇報道反映了美國貿易政策劇烈調整對供應鏈及港口物流的即時衝擊。四月的進口激增,明顯是企業在關稅生效前的搶購行為,這種「提前囤貨」現象短期內推高了港口貨量,但卻是難以持續的非正常增長。五月貨量大幅回落,說明關稅政策有效抑制了中國商品進口,並影響了下游零售和製造業的訂單需求。
特朗普輕描淡寫地稱貨量下跌意味「損失更少」,其實忽視了供應鏈中斷對美國消費者和企業的負面影響。貨物供應減少會推高價格,削弱消費者購買力,長遠可能拖累經濟增長。關稅收入雖然增加,但經濟整體受損的成本更難估量。
此外,港口貨量減少對港口工人、卡車司機及相關行業造成就業壓力,這種波動性會加劇地區經濟不穩定。全球供應鏈本已因疫情及地緣政治緊張而脆弱,貿易戰只會令問題更複雜。
從策略角度看,美國企業和港口必須加強風險管理,尋找多元供應來源,減少對單一市場依賴。政策制定者則應考慮關稅的全面經濟影響,避免短視的貿易保護措施反而損害內部市場和全球經濟連結。
整體而言,這場貿易戰及其對貨櫃進口的波動,是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和地緣政治挑戰的縮影,值得業界和政策層面持續關注和深度分析。
以上文章由特價GPT API KEY所翻譯及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