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彩AI預測賽後檢討!邊個模型預測最叻? 每次攪珠當晚10:30更新免費睇!

川普重塑AI晶片戰局,美中科技爭霸!

特朗普重寫全球AI晶片規則 美國科技霸主地位面臨新挑戰

AI晶片生產的AI生成圖片

美國一直不斷調整對全球最強大電腦晶片的出口管制,但這場博弈似乎愈演愈烈。據悉,特朗普有意廢除拜登時代的AI擴散規則,這意味美國將不再將國家分級限制AI晶片出口,而是改為直接與各國談判,靈活處理。與此同時,中國依然透過走私、雲端租賃及地區漏洞,繞過限制獲取Nvidia等高階AI晶片。

這種新策略是否等於無效?美國政府到底想點?為何這是全球大事?讓我們一一拆解。

AI晶片,為何舉足輕重?

晶片是推動人工智能、軍事系統、雲端服務及日常電子產品的核心。它們負責訓練大型AI模型、處理龐大數據,堪稱新世代的「石油」。雖然各發達經濟體都大舉投資晶片生產,但美國目前在設計及生產設備領先,台灣和南韓則主導製造環節。

AI專用晶片如Nvidia的H100與A100需求極高,推動ChatGPT、Gemini、Perplexity等熱門AI模型,以及自動駕駛、監控、國防等先進科技。拜登政府自2022年起限制這類晶片出口中國,理由是國家安全,並逐步擴展至40多個可能協助中國繞過禁令的國家,目標是拖慢中國軍事及AI發展。

不過,中國近來仍有突破,例如華為推出可媲美Nvidia的AI晶片,以及DeepSeek等對標ChatGPT的模型。但受制於美國限制,中國在7納米以下製程仍然受阻。

拜登AI擴散規則是什麼?為何特朗普要廢除?

拜登政府推行「AI擴散規則」,將全球分三組:英國、日本等可信盟友不設限;印度、阿聯酋、馬來西亞等有限制;中國、俄羅斯等對手則全面禁售。原定5月15日生效。

但特朗普團隊最新表明,或不執行這套規則,改為逐國談判。阿聯酋及沙特已著手準備與美國達成協議。阿聯酋更承諾未來十年投資1.4萬億美元於美國科技及基建,換取高階晶片的保證供應。

美國商務部認為拜登規則過於繁複。特朗普方則主張逐國協議可促進美國創新,鞏固美國AI領導地位。消息一出,Nvidia股價即升3.1%,費城半導體指數亦於5月7日彈升1.7%。

中國真的買不到先進AI晶片嗎?

答案是否定的。即使有出口禁令,中國企業依然有辦法取得被限制的硬件。部分企業在馬來西亞等地租用雲端服務,亦有透過灰色市場和中間商取得貨源。

有報告指,至2027年,馬來西亞柔佛州數據中心近半容量都會用上Nvidia AI處理器。Nvidia晶片由台灣台積電生產,2025年首季,台灣出口至馬來西亞的GPU金額達36億美元,幾乎等同2024全年,單是3月出貨已激增至近20億美元。

晶片亦有被走私,經多國轉運、偽標、空殼公司操作。有研究估計,走私美國晶片佔中國AI訓練算力10%至50%。

新加坡這個科技樞紐也被關注,警方曾拘捕三人,涉銷售價值3.9億美元的Nvidia伺服器,設備流向未明。

美國當局坦言執法困難且緩慢,負責整個東南亞及大洋洲出口管制的官員僅一人。

特朗普新策略意味什麼?

特朗普希望繼續封鎖中國,同時對其他國家更靈活。新政策重點是拉攏AI競賽中的強力夥伴,按國家利益獎勵或懲罰,對協助中國繞道的國家如馬來西亞、泰國將加強壓力。

與此同時,阿聯酋、沙特等國因重金投資美國科技,爭取更優先晶片供應。Oracle已加快於馬來西亞擴建數據中心,政策轉向令其在原本受限地區加速發展,科技企業普遍受惠。

Nvidia一向反對拜登規則,認為限制只會令其他國家更靠近中國。CEO黃仁勳更預測中國AI晶片市場未來數年可達500億美元。新策略被視為美國重奪新工業時代主導權的契機。

背後真正的力量是什麼?

這場晶片戰不止於制裁與走私,更關乎AI模型在哪裏訓練、智能資源如何集中,這就是所謂「數據引力」。當數據及運算基礎設施集中於某地,創業、科研、投資、影響力自然向該地聚攏。

阿聯酋等國不僅買晶片,更積極打造AI樞紐,建設Nvidia數據中心,為本地AI生態打基礎,改變創新發生、掌控權分佈。

中國亦以自己的方式推進,目標是將AI模型研發留在國內,減少對外依賴。即使要冒險走私或租用外國算力,都在所不惜。

特朗普時代的美國新政將加劇這場競賽,令晶片外交變得交易化,獲取取決於協議與政治立場,同時增加碎片化風險,各企業需應對更多出口規則及國家協議。

最終,這場戰爭不單是爭奪半導體,更是爭奪誰能訓練全球最強AI、誰能掌控智能資源、誰能塑造數碼未來。晶片只是商品,背後所啟動的價值遠超其本身。

AI晶片生產的AI生成圖片

編輯評論:AI晶片爭霸戰的香港啟示

這場AI晶片規則的全球角力,表面上是美中博弈,但本質上已經轉化為一場「數據主權」與「智能資源」的全球再分配戰。特朗普的逐國談判策略,雖然加強美國靈活性,但其實是將AI科技出口權力武器化,令科技與外交、經濟、甚至地緣政治更深度綑綁。

對香港來說,這反映出一個殘酷現實:未來AI及數據產業的話語權,將不再單純由市場決定,而是被大國利益、數據流向、算力集中度等多重因素操控。香港作為中外科技及資本的橋樑,既有機會成為AI生態的重要節點,但亦隨時被地緣政治風險波及。如何確保本地創科生態不被「碎片化」規則壓縮生存空間,如何平衡與中美兩邊的合作與競爭,將是未來十年必須正視的課題。

更深層次的問題是,當「數據引力」和「AI生態」成為新時代的國力象徵,香港是否能培養出自主的AI技術、數據治理與創新能力?還是只能淪為國際規則的被動接受者?這場AI晶片戰,值得我們每一位關心香港未來的人深入反思。

Chat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