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啟動關鍵礦產調查,全球貿易戰進一步升級
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日簽署行政命令,正式展開對關鍵礦產的調查,預示未來可能會對工業原材料徵收更多關稅。這次行動緊接着中國宣佈限制稀土出口,令中美兩大經濟體之間的貿易戰再度升溫。
特朗普今次引用1962年《貿易擴展法》第232條,調查進口加工關鍵礦產及其衍生產品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影響。文件指出:「包括稀土元素在內的關鍵礦產,是經濟及國家安全不可或缺的原材料和生產要素。」特朗普過去亦曾用同一條例,對鋼鐵和鋁徵收25%關稅,並對銅進口展開調查。
上月,特朗普已簽署行政命令,動用《國防生產法》提升本土關鍵礦產產能,為該行業提供融資及貸款支持。外界普遍認為,這措施針對中國,因為中國主導全球關鍵礦產供應鏈。
特朗普策略性利用貿易戰,對中國施加壓力
白宮資料顯示,美國進口的15種關鍵礦產中,有70%來自中國。上周五,中國宣佈限制多種關鍵礦產出口,包括鍺、鎵、銻及磁石,以回應美國加徵關稅。
美國現時僅有一座稀土礦,卻沒有本土冶煉廠,嚴重依賴中國供應稀土及其他關鍵礦產。這些資源對電器、電動車、飛機及國防裝備等產業至關重要。根據TD Economics報告,中國控制着美國政府2022年點名的50種關鍵礦產中超過一半的全球產量,更掌控全球九成稀土精煉。要在貿易戰中加強實力,美國必須分散工業原材料的供應來源。
調查文件強調:「加工關鍵礦產及其衍生產品,因過度依賴少數外國供應商,面臨嚴重的全球供應鏈脆弱性及市場扭曲。美國進口依賴及供應鏈脆弱,對國家安全、防衛準備、價格穩定及經濟繁榮構成潛在風險。」
今年2月,特朗普在烏克蘭和談時,曾要求獲得價值5,000億美元的烏克蘭稀土及關鍵礦產,被視為另一個對中國施壓的戰略舉措。
市場反應
受消息影響,澳洲主要礦業股在周三亞洲時段下跌,BHP跌1.2%,力拓跌2.3%,Phibara Minerals跌2.9%。大宗商品方面,新加坡交易所中國鐵礦石期貨下跌0.35%,銅期貨跌0.91%。
資源板塊下滑亦與Nvidia遭遇新一輪美國對華出口限制有關,預計會令該科技巨頭損失數十億美元。新規例將抑制對芯片製造所需的銅及部份關鍵礦產需求,加上特朗普的調查消息,令市場氣氛進一步轉弱。
歐洲市場亦可能受全球貿易戰升級波及,主要股指期貨預示開市下跌。
特朗普政策如何推動歐洲一體化?
即使歐元區預計將於2025年中陷入衰退,最新報告指出,特朗普的政策反而有機會為歐盟帶來長遠經濟增長。隨着各國因美國關稅而重寫貿易規則,BCA投資研究公司發表報告《特朗普:歐洲統一者》,認為特朗普的政策正促使歐盟成為真正的單一市場,推動增長、生產力及盈利。
BCA歐洲首席策略師Savary形容:「諷刺地,特朗普對歐洲團結的推動,比任何人自舒曼、蒙內及阿登納以來都更大。」
雖然美國對歐盟出口徵收20%關稅暫緩90天,BCA仍預期歐元區經濟將連續兩季收縮。歐盟委員會估計,關稅或於2027年前拖低歐元區GDP 0.2%;如關稅長期持續或雙方報復,三年內損失可達0.5%至0.6%。
歐美談判桌上有咩?
BCA預計,美國會先與墨西哥及加拿大完成新貿易協議,才正式與歐盟展開談判。歐盟與美國的談判難點主要在非關稅壁壘,包括GDPR(資訊私隱)、CSDR(證券集中託管規例)及共同農業政策。
歐盟在服務貿易上具優勢,2023年雙邊服務貿易總額達7,460億歐元。Savary指,歐盟若願意進一步放寬部分規則,並大幅增加美國能源進口,將有助達成協議。
美國希望增加能源產量,而歐洲正興建大型液化天然氣再氣化設施,尋求更多美國廉價天然氣。Savary認為這是雙贏局面:「美國有穩定買家,歐洲能源供應無憂。」
如何提振歐洲經濟?
面對美國關稅反覆無常,歐洲企業信心下滑,盈利及資本開支減少,令歐洲經濟陷入衰退。BCA認為,德國等國的財政刺激措施,未來兩年每年可為增長多加1%。歐洲央行亦可將存款利率降至2%以下,甚至重啟量寬(QE)計劃,為經濟注入流動性。
歐盟同時需分散貿易,減少對美依賴,與印度、加拿大、拉美及英國加強合作。
特朗普政策對歐洲有咩好處?
為應對外部衝擊及美國關稅,歐盟有望加快單一市場建設。現時歐盟內部規則差異大,非關稅壁壘嚴重阻礙競爭力。IMF指,歐盟內部非關稅壁壘,相當於貨品徵收44%關稅,服務則高達110%。
Savary指出:「例如德國和意大利之間,好似有44%關稅。這嚴重影響增長,解釋咗歐洲與美國生產力差距。」服務行業最受影響,佔歐盟經濟產出65%,但跨國服務貿易遠低於美國各州之間。
推動資本市場聯盟(CMU,現稱儲蓄與投資聯盟SIU),有助動員私人儲蓄投資歐洲,統一金融規則。但Savary認為,特朗普的政策令歐洲推動改革的機會大增。
歐洲投資前景點睇?
BCA建議,目前最穩陣的選擇是德國國債,西班牙等邊緣國債亦因財政穩健而受青睞。防守型股票(如公用事業、電訊)亦能在市況波動時提供保護。雖然歐洲股票短期內或波動,但隨着改革落實,長遠有望帶來吸引回報。
BCA預計,「歐洲能源危機將逐步消退,全球資本開支回升,德國財政刺激及更深一體化將推動歐洲增長和生產力。」現時歐股短期回調,為長線投資者帶來入市機會。
Savary總結:「歐洲現時的增長基礎,比過去15年任何時候都強。」
隨着美國貿易政策推動歐洲加快改革,BCA預期歐洲生產力及盈利增長將加快,歐洲資產表現或優於美國。
編輯評論:貿易戰下的全球新秩序——歐洲被迫自強,美中博弈啟示亞洲?
特朗普針對關鍵礦產的調查,表面上是保護美國國安,實質卻是全球產業鏈再洗牌的起點。中國對稀土的壟斷,揭示出「新冷戰」時代資源安全的重要性。美國一面拉高關稅,一面「去中國化」供應鏈,實際上令全球供應鏈更脆弱、成本更高,最終苦了消費者。
但歐洲的反應值得深思。面對美國壓力,歐盟反而加快一體化步伐,推動內部市場統一,這種「外壓倒逼改革」的現象,正好反映全球化退潮下,各大經濟體都要尋找新定位。歐盟過去多年因內部分歧、監管碎片化,導致生產力長期落後美國。今次危機,或許正好成為歐洲自我革新的契機。
值得留意的是,歐盟如能成功整合單一市場,對亞洲區內如東盟、RCEP等區域經濟體亦有啟發作用——面對外部壓力,區內合作與市場統一,才是提升競爭力的關鍵。相反,若只靠貿易壁壘自保,最終只會令本地企業失去全球競爭力。
最後,對香港及亞洲投資者而言,全球資源戰爭將令原材料價格長期波動。投資者除要留意美中歐政策變化,更要關注新興市場如印度、拉美等在供應鏈重組中的角色。未來十年,「地緣政治+資源安全」將成為全球經濟新常態,誰能在動盪中調整結構、提升自主能力,誰就有機會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