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推出自主研發AI推理模型,加入中國激烈競爭行列
中國智能手機及電動車製造商小米於本周五發布了一款全新自主研發的推理人工智能(AI)模型,彰顯其將硬件產品與本土生成式AI深度融合的雄心。這款名為MiMo的開源模型擁有70億個參數,據小米聲明,該模型在數學推理和程式編碼表現上超越了OpenAI的o1-mini和阿里巴巴旗下的Qwen系列QwQ-32B-Preview模型。
小米表示,MiMo由公司專門的AI團隊「Core」開發,完全由內部培訓完成。消息發出後,小米在香港股市的股價於周五早盤上漲4.7%。同時,小米持有10%股份的金山雲控股股價飆升15.3%,而小米CEO雷軍亦持有金山雲11%的股份。
此次模型發布與此前報道中小米積極擴充計算資源的策略相呼應。根據去年12月本地媒體界面新聞報導,小米曾購入約一萬個圖形處理單元(GPU)用於模型訓練。
小米對AI領域的投入與野心也體現在其招聘策略上。公司曾向中國AI「天才少女」羅浮莉發出聘請邀請,羅浮莉是DeepSeek-V2模型的重要貢獻者,但最終她拒絕了該邀請。
—
評論與啟示:
小米此舉不僅展現了其在AI領域追趕國際巨頭的決心,更反映出中國科技企業在生成式AI競賽中的激烈角力。與OpenAI和阿里巴巴等一線玩家同台競技,代表小米不再僅是硬件製造商,而是積極投入軟件及智能服務的綜合科技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MiMo作為開源模型,將可能促進本地AI生態的繁榮,為中國AI開發者社群提供更多資源和機會,這與西方封閉式AI策略形成鮮明對比。小米的內部訓練和龐大GPU投入,顯示其在基礎設施和人才戰略上的重視,這是AI競爭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競爭力。
然而,人才流動的挑戰依然存在,羅浮莉拒絕加入小米也反映了AI領域高端人才爭奪的激烈程度。未來,小米如何吸引和留住頂尖AI人才,將是其能否在此輪AI浪潮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總括來說,小米的AI布局不僅是企業自身升級的必要步伐,也折射出中國科技產業正加速向全球AI高地邁進。對香港及整個華語市場而言,這意味著更多切合本地需求的智能產品與服務將陸續問世,值得持續關注。
以上文章由特價GPT API KEY所翻譯及撰寫。而圖片則由FLUX根據內容自動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