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眾集團於上海展示五款專為中國市場打造的新車型及自家輔助駕駛系統
上海消息——德國汽車巨頭大眾集團(Volkswagen)於星期二在上海展示了五款專門為中國市場開發的新車型,以及一套自家研發的輔助駕駛系統,意圖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奪回失地。
這些新車型包括大眾品牌和奧迪品牌為中國市場量身打造的汽車。大眾中國區負責人Ralf Brandstaetter在上海車展開幕前的活動上透露,集團計劃從中國出口部分大眾車型,目標是進軍亞洲其他市場、南美及中東。
在週二的發布會上,大眾品牌展示了三款即將推出的車型。這些車型尚未進入量產階段,但均屬於大眾集團重奪市場份額的戰略規劃。近年來,隨著一眾國產車企崛起,外資車企在全球最大汽車市場中國的份額不斷縮水。
其中一款車型是由大眾與中國國有企業一汽的合資公司打造,基於一個全新中國專用的平台CMP打造。該平台旨在將入門級小型車的成本降低40%。
曾經稱霸中國乘用車市場的大眾,去年銷量下滑9.5%至約293萬輛,遠遜於中國電動車製造商比亞迪(BYD)的384萬輛,市場份額從2019年的19%跌至去年的14.5%。
至於大眾的高端奧迪品牌,則以新一系列加長版車型回應市場,專為中國富裕消費者設計,這類消費者多數配有司機,習慣坐在後座。
奧迪推出新品牌線「AUDI」瞄準年輕消費群
當天,奧迪還展示了一款全新車型,採用不同於傳統四環標誌的LOGO,這是奧迪為重奪年輕消費者市場而推出的新品牌線,名為「AUDI」(全大寫)。該系列首款量產車E5 Sportback將基於與中國國有車企上汽集團的合資平台打造,價格定位低於奧迪其他車型。
自家輔助駕駛系統亮相,2026年入門車型配備先進版本
大眾旗下軟件子公司Cariad與中國AI企業地平線機器人(Horizon Robotics)合作的合資企業CARIZON,展示了集團首款自家研發的自動駕駛系統,計劃今年內裝配於部分車型。更先進版本的系統將於2026年在入門級車型配備。
中國出口計劃:除美歐外,面向亞洲、南美及中東市場
面對中國汽車需求自2019年起停滯在約2200萬輛的困境,大眾正積極尋找利用閒置產能的策略。Brandstaetter表示,大眾不會從中國出口汽車到美國或歐洲,唯一例外是Tavascan車型,但亞洲、南美和中東等其他市場則開放接受中國製造的產品。
他沒透露具體哪些車型會出口,但提到除了CMP平台外,大眾還計劃在中國推出一個新車平台,無需合資夥伴支持,涵蓋純電動車及搭載增程器(小型燃油發動機延長續航)車型。
Brandstaetter強調,未來電動車市場的趨勢難以預測,平台必須具備靈活性以應對不同需求。他認為,成功關鍵在於輔助駕駛技術、成本管理及動力總成的多元化,堅信大眾有能力與中國新創電動車企一較高下。
—
評論與啟示
大眾集團此次在上海展示的策略,明顯是針對中國市場量身定制,試圖以更貼近本地需求的產品和技術重振銷量。這反映出全球汽車業正經歷從傳統汽車向電動化、智能化轉型的巨大變革。大眾積極推出中國專屬平台CMP,並由合資夥伴上汽及一汽協助生產,不僅有助於降低成本,還能更快速響應市場變化。
奧迪推出全新品牌線「AUDI」瞄準年輕客群,反映出品牌意圖多元化布局,擺脫過去「老派」的高端形象,迎合中國新生代消費者的審美和購車需求。這種品牌創新策略對於在競爭激烈的中國高端車市場搶占份額至關重要。
此外,自主研發輔助駕駛系統顯示大眾在智能汽車領域的野心。與地平線機器人的合作,結合中國的AI技術力量,有望在未來提升產品競爭力,尤其是在中國政府大力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的政策背景下。
出口計劃則透露出中國汽車製造業逐漸走向全球供應鏈核心的趨勢。大眾選擇不向美歐出口,側重亞洲、南美及中東市場,策略明確且務實,這些市場對中國製造的汽車接受度較高,且競爭相對較小,有利於大眾利用中國產能提升全球佈局效率。
總體而言,大眾集團的這些舉措不僅是對中國市場失地的積極回應,更體現了全球汽車產業轉型期跨國企業如何透過本地化創新和技術升級,尋求新一輪增長的典範。未來能否真正逆轉頹勢,還需看大眾能否在成本控制、技術研發和品牌形象重塑上持續發力,並靈活應對中國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
以上文章由特價GPT API KEY所翻譯及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