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量財政政策的歷史經驗
過往增量財力如何籌集?預算調整增量政策空間較大,須經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審批
謀劃增量政策,核心在於籌集增量財力。回顧過往,年中籌集增量財力或可分為兩類,一類不涉及預算調整,落地速度較快、相對靈活,另一類涉及調增政府債務限額,政策空間較大,須經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審批。
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調入等政策,不涉及調整預算,使用更靈活及時,但規模較為有限。當前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剩餘規模或在1500億元左右,或可補充中央財力。此外,動用政府債務結存限額也不涉及調整債務預算;2023年底,中央政府債務結存限額約8300億元,地方債務結存限額仍有近1.4萬億元。
新增國債、增發特別國債等補充財力空間較大、近年均在萬億量級,但須經人大常委會審批,審批後發行和落地使用或需一定時間。歷史經驗顯示,2023年之前,中央年中調整預算頻率較低,涉及赤字調整的3次發生在1998-2000年8月下旬。2023年10月下旬,中央再度增發一萬億元國債,但分配使用更多在2023年末及2024年一季度。
財政加力有哪些方式? 除加大支出力度外,還包括加強與政策協同,助力債務風險化解等
1998年,為緩解國有四大行資本充足率較低等問題,財政部向四大行定向發行2700億元特別國債,用於注資國有四大行。2700億元特別國債中,2400億元源於央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釋放,300億元源於四大行超額儲備。1999年,國務院批准下,財政部亦出資成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幫助商業銀行系統性剝離不良貸款、恢復信用擴張功能。
2014年以來,針對地方隱性債務問題,財政政策亦持續加碼。2015年至2018年間,置換債發行規模超12萬億元。近年,在2023年7月政治局會議的“制定實施一攬子化債方案”指引下,2023年四季度全國28省市發行1.39萬億元特殊再融資債用於償還存量債務。
針對基層政府財政壓力,轉移支付制度進一步完善,創新轉移支付直達機制,且已呈現常態化。2020年,為緩解基層政府“三保”壓力,中央財政創設財政資金直達機制,此後直達資金規模與佔比持續增長,2022年已有4.1萬億元、佔比超40%的轉移支付資金直達基層。
增量財力有哪些投向?地方項目及“三保”、企業減免緩降稅費、居民社保促消費等
針對地方而言,增量財政政策多數用於加大基建等領域投資力度,支持“三保”工作等。為支持地方基建等領域項目建設,2015年、2022均有可替代財政資本金的專項建設債、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推出;2022年政策行調增信貸額度,使用地方專項債結存限額等亦主要投向基建領域。而轉移支付直達資金主要用於支持基層“三保”工作和惠企利民等方面。
針對企業而言,財政政策加碼主要體現在大規模留抵退稅,減稅降費,階段性減免企業社會保險費用等。2020年,針對企業的養老、失業和工傷三項社會保險免、減、緩、降等政策減費力度達1.54萬億元;2022年,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超4.2萬億。
過往財政政策加碼直接補貼居民,或可分為個稅調整優化、社會保障支持補貼、促消費補貼等。個稅調整優化方面, 2023年國務院進一步提高個人所得稅有關專項附加扣除標準。社會保障補貼方面,就業創業補貼政策、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的生活補助、一次性臨時救助金等政策均有推行。促消費方面,家電下鄉和家電以舊換新,汽車購置稅減免等政策支持力度較大。
評論:
這篇文章詳細回顧了過去幾年中國增量財政政策的各種舉措,從資金籌集、政策加力方式到具體投向,提供了全面的分析和回顧。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政策在應對經濟挑戰、緩解地方政府財政壓力和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首先,文章提到的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和政府債務結存限額的靈活使用,顯示了財政政策在應急情況下的快速反應能力。然而,這些措施的規模和影響力還是有限的,需要更大力度的政策來支持經濟。
其次,針對企業和居民的各項減稅降費政策,特別是針對小微企業和個人所得稅的調整,顯示了政府在促進企業發展和居民消費方面的努力。然而,這些措施的持續性和長期效果仍需觀察。
最後,針對地方政府的轉移支付和基建投資,顯示了政府在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和民生保障方面的堅定決心。然而,如何在不增加地方債務風險的前提下,進一步提升這些政策的效果,仍是一個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
總的來說,這篇文章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面的視角來審視中國增量財政政策的歷史經驗,並為未來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寶貴的參考。政府在未來需要在政策的連續性和創新性方面進一步探索,以應對更複雜的經濟挑戰。
以上文章由特價GPT API根據網上資料所翻譯及撰寫,過程中沒有任何人類參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