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ouTube Premium 家庭 Plan成員一位 只需
HK$148/年!
不用提供密碼、不用VPN、無需轉區
直接升級你的香港帳號 ➜ 即享 YouTube + YouTube Music 無廣告播放
美國國會劍指中國晶片走私 兩黨聯手保衛AI霸權
美國國會兩黨議員於5月15日聯手提出《晶片安全法案》(Chip Security Act),目標是堵截中國獲取美國先進AI晶片的渠道,並封堵華為、DeepSeek等中國企業利用漏洞規避出口管制的行為。新法案提出多項嚴格措施,包括即時地理位置追蹤、強制舉報可疑交易,以及由商務部主導加強加密和防篡改設計,務求全方位封鎖中國科技野心。
三大核心措施 堵塞漏洞
法案重點有三:
– 即時地理位置追蹤:要求所有出口晶片內置技術,實時追蹤其地理位置,確保晶片只會留在批准地區。
– 強制舉報:半導體生產商必須舉報所有可疑交易和被轉運的晶片。
– 加強執法與技術防護:商務部負責研究更多防護措施,例如加密和防篡改設計,杜絕晶片被非法重編程。
推動法案的眾議員John Moolenaar強調,這些新措施將「以實際行動堵塞漏洞,防止中共染指美國最先進的晶片技術」。
中國企業繞道走私 自給率目標惹關注
中國企業長期透過空殼公司、走私網絡和改良晶片規格等手法,規避美國出口管制。華為更在今年2月聲稱,2028年可實現70%半導體自給率,外界質疑其實是靠竊取美國技術和走私得來。近期被點名的中國AI新創DeepSeek,其聊天機械人據報就用上修改過的美國Nvidia H800晶片——這款晶片本身是為規避美國限制而設的「降級版」。國會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認為,DeepSeek的進步很大程度上依賴非法技術轉移,屬於中共官方有組織地破壞美國科技優勢的行動。
美國出口管制難敵中國「走位」
自2022年美國收緊出口限制以來,原意是防止中國獲取能推動AI與武器發展的高階晶片。不過,中國企業透過空殼公司、走私及改良晶片設計,成功繞過規定。華為創辦人任正非早前宣稱公司已突破美國封鎖,國產晶片生產有重大進展。美國情報機構則警告,中國持續非法利用受限制的美國技術,發展AI系統,推動自主武器及監控工具,甚至發展非常規戰爭無人機。
眾議員Bill Foster直言,中共濫用出口管制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對美國國民和軍隊安全的直接威脅。他強調必須善用現有工具,為這些技術「打指模」,加強追蹤。
安全與競爭力的拉鋸戰
《晶片安全法案》並非美國首次試圖平衡國家安全與經濟利益。早前特朗普政府針對華為的出口限制,雖一度重挫其智能手機業務,但未能阻止華為整體科技發展。拜登政府後來提出的AI技術擴散規則,亦因Nvidia等企業反對,擔心會損害美國競爭力而撤回。
今次法案要求晶片硬件層面植入追蹤功能,標誌著美方由依賴文書審批,轉向更技術化、物理層面的防護。這種變革猶如當年對核擴散的嚴格管制,不再只靠紙上規則。
科技界反彈 軍事鷹派堅持
儘管法案獲兩黨支持,科技產業界卻極力反對,認為過度規管會扼殺創新、增加成本,且難以確保真正有效。半導體廠商指,硬件驗證要求成本高昂但未必能根治問題。不過,軍事鷹派則認為,若失去AI主導權,美國軍事和經濟優勢將不保。
共和黨眾議員Bill Huizenga直言:「我們不能在夢遊中走進一個美國科技成就成為中國野心燃料的未來。」
這場辯論正值中美AI競賽白熱化之際。中國DeepSeek去年冬天以更低成本擊敗美國ChatGPT,被外界認為是非法獲得美國晶片的成果。
創新與安全的兩難
《晶片安全法案》是美國國會至今最強硬的反制中國AI技術擴散行動,但能否落實還要看執行力和技術可行性。國會一方面要堵塞漏洞,另一方面又怕扼殺本土創新。科技巨頭對強制規定戒心甚重,而北京亦不斷尋找新方法繞過限制。正如參議員Cotton所言:「這關乎確保美國技術不會武裝我們的對手。」
編者評論|美中晶片戰:技術冷戰下的「雙輸」困局?
這宗新聞表面上是美國為保護AI主導權而出招打擊中國,但細看背後,卻反映出全球科技競賽已進入「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美國強調國家安全,無可厚非,但過度技術封鎖,結果只會加速中國自研腳步,推動半導體產業「去美化」,甚至最終令美國廠商失去全球市場份額。事實上,華為、DeepSeek等中國企業的「繞道」能力,正是全球供應鏈複雜與監管漏洞的副產品。美國愈是收緊,愈是刺激中國加快突破——這場「科技冷戰」恐怕最終會變成雙輸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硬件層面的追蹤和加密,雖然技術上可行,但全球產業鏈環環相扣,任何一方出現「自我孤立」的趨勢,都會令創新生態受損。美國科技界的反彈,正正反映出這種矛盾。當前全球AI競賽,已不再是單純的國家對國家對抗,而是全球人才、資金、技術自由流動的競技場。若一味用冷戰思維處理,最終只會令全球創新速度放緩,甚至激發更多「黑市」和「灰色供應鏈」問題。
香港作為國際科技和貿易樞紐,亦要警惕這種全球技術分裂趨勢,思考如何在大國夾縫中尋找創新空間與合作機會。未來的AI主導權之爭,或許最終勝出的,不是誰能封鎖誰,而是誰能在開放與安全之間,找到最合適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