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ouTube Premium 家庭 Plan成員一位 只需
HK$148/年!
不用提供密碼、不用VPN、無需轉區
直接升級你的香港帳號 ➜ 即享 YouTube + YouTube Music 無廣告播放
台灣加入美國行列 將中國華為及中芯國際列入黑名單
台灣近日將中國兩大科技巨頭——華為(Huawei)及中芯國際(SMIC)——納入黑名單,此舉不但勢必加劇全球晶片戰,更反映出台灣在貿易政策上進一步向美國靠攏。
台灣加強出口管制 與美國步伐一致
台灣國際貿易署於周末將華為及中芯國際加入「戰略性高科技貨品實體清單」,即日起,台灣企業如要向這兩間公司及其全球子公司出口任何產品——無論是先進晶片還是製造材料——都必須事先申請政府特許證。
雖然華為和中芯國際早已被美國列入出口黑名單(美國商務部實體清單),但台灣今次的動作意義重大,被外界視為補鑊之舉。去年秋季,業界發現華為的一款AI晶片竟含有來自台積電(TSMC)的矽晶片,台積電是台灣的科技瑰寶,也是全球最大晶片生產商,更是美國Nvidia的重要供應商。事件曝光後,台積電即時暫停向部分中國客戶出貨,美國商務部亦介入加強管制,台積電甚至面臨高達10億美元罰款。
有分析認為,華為在被揭發前,可能已經囤積了數百萬片關鍵矽晶片。
黑名單正式化 加強政策執行力
事實上,自2020年起,台積電已因美國出口規定,大幅減少與華為及中芯國際的直接業務往來。今次台灣政府將兩家公司正式加入黑名單,有助進一步鞏固和執行相關政策。這份黑名單亦針對中國企業一直被指控的技術盜竊及挖角問題,這些長期以來都是台灣官方的痛點。更重要的是,這項出口禁令涵蓋先進工廠技術、先進封裝及晶片製造供應,對中國AI及半導體產業發展構成新障礙,而華為及中芯國際正是中國相關產業的核心。
華為近年積極開發自家AI晶片,試圖取代Nvidia強大的GPU,而中芯國際亦斥資數十億美元擴充產能,支援中國本土半導體生態。去年,華為推出一款由中芯國際技術驅動的7納米AI處理器,令美國政界大為震驚,並加強監管。不過,華為和中芯國際的進展仍然緩慢,華為的晶片效能明顯落後於Nvidia,主要因為出口管制及中國半導體生態規模和技術能力有限。
Nvidia成美中晶片戰主角 中國市場變數多
Nvidia現時成為美中晶片對峙的核心角色,一方面全球對其AI處理器需求急升,另一方面美國針對中國的出口管制日益嚴格。過去一年,美國多次收緊對Nvidia出口中國的限制——先是禁止頂級GPU出口,之後連經過「降規」的版本都無法出口。Nvidia行政總裁黃仁勳曾表示,禁令令公司損失高達150億美元。雖然Nvidia試圖推出合規的替代產品,但美國持續收窄漏洞,連「閹割版」晶片都被禁。結果,中國科技巨頭急於尋找替代品,而Nvidia則暫時失去全球最大AI市場之一,儘管公司業績仍然強勁。
台灣角色轉變 經濟與地緣政治雙重考量
華為及中芯國際被納入台灣實體清單,象徵意義重大——提醒全球,台灣在半導體競賽中的地位不僅是經濟,更是地緣政治。
台灣此舉並非孤立發生。美國近月才進一步擴大對Nvidia中國AI晶片的禁令,而中國亦剛剛在台灣周邊進行新一輪軍事演習。中國高層近日重申統一訴求,而台灣總統更首次形容中國為「外來敵對勢力」。
在這種背景下,對北京而言,這些出口管制只是半導體軍備競賽中的又一障礙,這場競賽早已充斥著限制、關稅與黑名單。對華為及中芯國際來說,這意味著連「後門」都被封死。對台灣而言,這則是明確表態——台灣已經選邊站,而且可能會全力以赴,用晶片作為籌碼。
編輯評論:台灣晶片戰略的抉擇與未來風險
台灣今次正式將華為及中芯國際納入黑名單,表面上是響應美國對中國科技封鎖的步伐,實際上反映出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中,已經不再純粹以「科技中立」自居,而是以地緣政治作為優先考量。這個決定無疑會鞏固台美科技合作,但同時也進一步惹怒中國,甚至可能令台灣成為美中科技冷戰的最前線。
值得深思的是,台灣雖然短期內可以藉政策紅利鞏固晶片霸主地位,但長遠來看,過度依賴美國市場及政策,會否令台灣在國際談判籌碼上反而受制於人?此外,中國若繼續加大自主研發及產業鏈本地化,台灣會否失去未來的中國市場?晶片戰爭最終會否演變成一場「雙輸」遊戲,令全球科技創新停滯?
台灣的選擇,正是全球高科技產業走向「分裂」與「安全」的新現實縮影。從香港角度看,這亦提醒我們,科技與政治已經密不可分,任何一方的政策轉向,都可能撼動整個區域的經濟命脈。未來台灣如何平衡經濟利益、國家安全與國際壓力,將是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