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報章指中國國企中化或不再控股倍耐力
米蘭消息 — 據意大利《信使報》報道,倍耐力(Pirelli)董事會預計於周一批准股東間達成的協議,確認集團最大股東、中國國有企業中化集團(Sinochem)不再對這家意大利輪胎製造商行使控制權。
倍耐力的中意股東長期在公司治理問題上存在分歧。中化作為最大股東,其控制權問題成為倍耐力在美國擴張計劃的一大障礙。
根據《信使報》披露的協議,中化雖然仍持有倍耐力37%的股份,但從監管角度將不被視為控股股東。協議明確指出,中化不會對公司治理擁有主導影響力,因為公司決策由管理層主導。
目前,倍耐力和中化均未對此消息作出回應。
早前,倍耐力曾宣布暫停在美國的進一步投資計劃,意在緩和由於中化持股引發的緊張局勢。
倍耐力董事會原定於三月底召開,審批2024年的財務報告,但由於主要股東間的持續矛盾,董事會會議已延後至本月。
—
評論與分析:中化持股不「控股」的意義與挑戰
這次倍耐力與中化之間的協議反映出跨國企業股權結構與治理的複雜性。在全球化和國際政治經濟環境日益敏感的背景下,特別是中資企業在歐美市場的角色,控制權的定義變得尤為重要。
中化作為中國國有企業,長期以來在國際資本市場的擴張受到監管和政治層面的嚴密關注。倍耐力若能成功將中化列為非控股股東,將有助於緩解外界對其治理受中國政府影響的疑慮,從而推動其在美國及其他西方市場的發展。
然而,這種「持股但不控股」的安排也帶來治理上的挑戰。管理層如何在保持獨立決策的同時,平衡大股東利益,避免內部矛盾升級,是倍耐力未來必須面對的課題。此舉或許是權宜之計,能否長期穩定仍待觀察。
此外,這也反映出中資企業在海外投資時,必須更靈活地處理與當地市場和監管的關係,以免因股權結構問題阻礙業務發展。倍耐力的案例或成為其他中資企業在全球市場布局時的重要參考。
總括而言,倍耐力和中化的這次協議不僅是企業層面的治理調整,更折射出中西方資本市場和政策環境的微妙變化,值得業界和投資者密切關注。
以上文章由特價GPT API KEY所翻譯及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