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彩AI預測賽後檢討!邊個模型預測最叻? 每次攪珠當晚10:30更新免費睇!

佩林告紐時誹謗案重審:律師批未道歉

莎拉·佩林誹謗案重審開庭,律師批《紐約時報》未正式道歉

紐約報道 — 前阿拉斯加州州長、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莎拉·佩林(Sarah Palin)就《紐約時報》2017年一篇關於槍械管制的社論中發表錯誤言論提起誹謗訴訟,重審開庭時,她的律師批評該報未有向佩林正式道歉。

在曼哈頓聯邦法院的審判中,佩林的律師指出,《紐約時報》未能就2017年社論中錯誤指控她可能煽動2011年亞利桑那州停車場槍擊案的言論公開道歉。該槍擊事件導致六人死亡,民主黨眾議員加比·吉福茲(Gabby Giffords)重傷。

《紐約時報》的律師則向陪審團表示,報社已承認錯誤,並在社論上線14小時內刊登了更正聲明及書面道歉。律師費莉西亞·埃爾斯沃斯(Felicia Ellsworth)強調,報社及前主編詹姆斯·班尼特(James Bennet)採取了積極的糾正措施,與真正想傷害佩林的行為截然不同。

然而,佩林律師肖恩·沃格特(Shane Vogt)反駁更正不足夠,因為更正中沒有直接提及佩林本人,未能真正承認錯誤並道歉。他說:「他們就是不願說‘佩林州長,我們為關於您的錯誤向您道歉’。」

佩林於2022年首次訴訟敗訴,但曼哈頓第二巡迴上訴法院去年8月裁定,原審法官在多項裁決上存在錯誤,要求重審。法院指出,原審法官錯誤排除了一些證據,例如佩林試圖證明班尼特明知她未煽動槍擊事件,以及班尼特與其兄、科羅拉多州民主黨參議員邁克爾·班尼特(Michael Bennet)之間的關係,這可能顯示偏見。

佩林此案亦被視為挑戰1964年美國最高法院《紐約時報訴沙利文案》(New York Times v. Sullivan)中的誹謗標準。該案確立公眾人物在誹謗案中必須證明「實際惡意」——即被告明知言論為假或對真假抱有魯莽無視態度,方可勝訴。不過,第二巡迴法院認為佩林放棄了挑戰此標準的權利,因為她起訴得太遲。

2024年3月24日,美國最高法院駁回了賭場大亨史蒂夫·溫(Steve Wynn)試圖推翻《紐約時報訴沙利文案》誹謗保護的請求,這一標準同樣受到前總統特朗普的質疑。

值得回顧的是,佩林曾於2008年作為約翰·麥凱恩(John McCain)的副總統候選人參選,但敗給了民主黨的巴拉克·奧巴馬和喬·拜登。

評論與啟示

這宗誹謗案重審再次揭示了新聞自由與個人名譽保護之間的微妙平衡。《紐約時報訴沙利文案》確立的「實際惡意」標準,雖然保障了新聞機構在報道公眾人物時的言論自由,但同時也讓被誹謗者在法律上面臨極高的舉證門檻。

佩林案中,最關鍵的爭議不僅是報紙是否犯錯,更在於報社有否真誠承認錯誤並道歉。律師強調《紐約時報》未正面點名道歉,反映出媒體在保護自身品牌聲譽與承擔責任之間的掙扎。這種態度容易引發公眾對媒體誠信的質疑,尤其是在當今社會對媒體公信力普遍存疑的背景下。

此外,該案還涉及政治人物如何利用法律手段反制媒體批評,背後牽涉政治利益、言論自由和法律制度的複雜交織。佩林試圖挑戰誹謗法律標準,表明了部分政治人物希望降低媒體報道的門檻,從而對不利報道施加更大壓力。

對香港讀者而言,這場訴訟提醒我們,媒體在報道公共事件和人物時必須謹慎求證,誠實面對錯誤並及時道歉,才能維護新聞的公信力與社會信任。同時,公眾人物也應該承擔起言論被公開檢視的責任,法律不應成為壓制合理批評的工具。

總括而言,莎拉·佩林與《紐約時報》的這場法律拉鋸,凸顯了現代民主社會中言論自由與個人名譽保護的持續博弈,未來如何在兩者間取得平衡,將是全球媒體和司法機構共同面對的挑戰。

以上文章由特價GPT API KEY所翻譯及撰寫。

Chat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