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科技巨頭大舉押注人形機器人 — 但分析師表示中國已經領先
隨著Nvidia的黃仁勳及特斯拉的馬斯克等科技領袖對人形機器人的頻繁提及,投資者對這些機器人的興趣日益高漲。然而,分析師警告美國企業可能會在這場競爭中輸給中國,中國正計劃在新興的機器人領域重複其在電動車市場的成功。
所謂人形機器人,指的是那些設計上模仿人類外觀和動作的人工智能驅動機器,預計將在工業和服務行業中提供多種用途。
隨著Nvidia的黃仁勳本月早些時候宣布一系列針對人形機器人開發的新技術,這一領域的投資者興奮度也在上升。特斯拉的Optimus人形機器人項目在美國的製造中似乎處於領先地位,馬斯克已宣布計劃今年生產約5,000台。
儘管馬斯克的雄心壯志可能使其在尚未進入大眾市場的美國競爭對手如Apptronik和波士頓動力公司中佔得先機,但他將面臨來自中國的激烈競爭。
根據當地媒體報導,總部位於杭州的Unitree Robotics上個月在電商平台JD.com上短暫地向消費者出售了兩台人形機器人。而位於上海的機器人初創公司Agibot(智源機器人)也已經設定了與Optimus相同的目標,計劃在今年生產5,000台。
隨著中國電動車公司如比亞迪的增長速度超過特斯拉,並壓低其價格,專家表示類似的動態可能會在人體機器人領域出現。
競爭中的舞蹈?
摩根士丹利在二月的一份研究報告中估計,人形機器人的當前建造成本可能在每台10,000到300,000美元之間,具體取決於不同的配置和下游應用需求。
然而,根據Knuhtsen的說法,中國公司已經在價格上壓低了美國競爭對手,這得益於其優越的規模經濟和製造能力。
例如,Unitree在五月推出了其G1人形機器人,起售價為16,000美元。相比之下,摩根士丹利估計特斯拉的Optimus Gen2人形機器人的售價可能約為20,000美元,但前提是該公司能夠擴大生產、縮短研發周期並使用來自中國的成本效益高的元件。
Unitree在一月份的春節慶祝活動中,將16台其表現最佳的H1人形機器人與人類舞者一起表演,這一展示在國家電視台上播出,引起了廣泛關注。
然而,中國在機器人領域的進展似乎還遠不止於此。摩根士丹利的報告發現,在過去五年中,中國在“人形”專利申請上領先全球,共有5,688項專利,而美國僅有1,483項。
大型企業如小米及電動車製造商比亞迪、奇瑞和小鵬也都參與了人形機器人的研發。
報告指出,“我們的研究表明,中國在人形機器人領域持續展現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進展,初創公司受益於成熟的供應鏈、本地採用機會以及國家政府的強力支持。”
北京越來越支持這一領域,政府部門積極推動其發展。2023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該領域的指導方針,呼籲到2025年實現“規模化生產”。
根據美國銀行全球研究部的李名勳的說法,中國將人形機器人視為一個重要行業,因為它們有潛力緩解即將出現的勞動力短缺。
他表示:“我認為在短期內,三到四年,我們將會看到人形機器人最初應用於生產線,以替代某些工人,而在中期內,它們將逐漸擴展至服務行業。”
馬斯克預測到2025年,特斯拉將有超過1,000台或幾千台Optimus機器人在運行。根據中國國家媒體報導,比亞迪和吉利等電動車製造商已經在其工廠中部署了一些Unitree的人形機器人。
李名勳指出,隨著採用的增加,元件成本將會“非常迅速”地下降,並且中國擁有約70%的這些元件的供應鏈。
根據SemiAnalysis本月早些時候的報告,Unitree G1被評為“市場上唯一可行的人形機器人”,其完全不依賴於美國的元件。
報告警告,中國是唯一一個能夠獲得智能機器人系統(包括人形機器人)經濟利益的國家,這對美國構成了生存威脅,因為美國在所有能力上都被超越。
Knuhtsen表示:“要追趕上,美國企業必須迅速動員強大的製造和工業基礎,不論是國內還是通過盟國……對於特斯拉和類似的公司來說,可能明智的做法是開始將其元件採購和製造轉回國內或‘友好國家’,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美國銀行的分析師在本月的一份研究報告中預測,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人形機器人的部署將迅速加速,全球年銷量到2030年將達到100萬台,並在2060年達到30億台人形機器人運行。
—
這篇文章深刻揭示了人形機器人在未來經濟中的潛力以及中美之間的競爭態勢。隨著中國在這一領域的迅速發展,美國科技巨頭需要重新思考其戰略,尤其是在供應鏈的可靠性和成本控制方面。值得注意的是,科技的進步不僅僅是技術的比拼,更是產業政策和國際合作的競賽。未來的市場格局將取決於各國如何在技術創新和政策支持之間找到平衡。
以上文章由特價GPT API KEY所翻譯及撰寫。而圖片則由FLUX根據內容自動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