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ouTube Premium 家庭 Plan成員一位 只需
HK$148/年!
不用提供密碼、不用VPN、無需轉區
直接升級你的香港帳號 ➜ 即享 YouTube + YouTube Music 無廣告播放
中英科技合作成焦點 專家倡AI、綠色能源與數碼基建攜手發展
來自人工智能、清潔能源及數碼基建領域的中英兩地領袖,於倫敦舉行的2025中英企業家論壇上,共同探討創新與合作的新方向。論壇以「智慧決策,智能科技」為主題,聚焦新興科技如何重塑產業,以及跨境協作如何推動可持續增長與創新。
活動在西敏市歷史悠久的One Great George Street舉行,由48家集團俱樂部及《中國日報》歐洲版聯合主辦,中國駐英國大使館支持,吸引近200名高層管理人員、政策制定者、學者及科技專才參與。
中英合作推動人工智能發展
中國駐英國大使鄭澤光在論壇上致辭,強調兩國在快速變化的科技格局下合作的重要性。他指出,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巨大進展,規模不斷擴大,創新活躍,算力提升,應用場景亦愈趨多元,這些都推動中國經濟向更智能、更綠色、更高端轉型。
鄭大使亦強調國際合作對AI未來發展的關鍵作用:「我們必須廣泛開展人工智能國際合作,幫助全球南方國家提升科技能力,這正是中國為縮小全球智能鴻溝作出的貢獻。」
英方:合作需明確定位,平衡互補
48家集團俱樂部主席Jack Perry Jr.則指出,現今貿易早已超越傳統供需關係,英國要吸引的不僅是資本,更要提供互補價值。他提到:「英國現時吸引的AI風險投資額居歐洲之冠,我們不僅在試驗AI,更在推動規模化、商業化及出口。」
Perry補充,隨著中國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提升,已不再是「追趕者」,而是自信、具規模效能的強國:「中英關係必須建立在平衡、互補創新之上,而非單方面依賴。」
中國日報:開放合作是智能科技唯一正途
中國日報副總編輯孫尚武代表總編輯曲英甫發言,指出英國早於圖靈年代已為AI奠下基礎,而中國依靠國家政策、龐大數碼生態及多元應用場景,正成為AI新強國。他強調:「AI雖然近兩年爆炸式增長,但其根源可追溯至上世紀中葉。全球AI百花齊放,證明開放合作不是理想,而是推動智能科技發展的明智選擇。」
國際主義精神與互惠共贏
Meridian Global Strategies董事總經理Timothy Hailes回顧英中兩國歷史與現代連繫,強調在當今充滿挑戰的國際環境下,全球合作對繁榮至關重要:「歷史一再證明,合作才能帶來更大繁榮。」
論壇焦點討論:智能基建與創新挑戰
論壇設有兩場專題討論。首場「智能系統,智慧世界」探討智能科技所需基建。阿里雲(英國、愛爾蘭及北歐)產業總監蘇虹表示:「細規模企業在特定行業如翻譯等仍可領先。我們承諾長線投資AI及雲基建,未來三年將投資3,800億元人民幣(約527億美元),有信心保持行業領先。」
比亞迪(BYD)英愛區總經理戈博諾則高度評價英國對中國汽車開放市場的態度,認為英國政府未有像歐盟般對中國車企徵收關稅,是「勇敢」且正確的選擇。他憶述2013年BYD進軍英國,倫敦迅速採用其電動巴士,科技價值高於成見。
第二場「從創新到影響力」則聚焦智能科技在各行業的落地應用。與會者討論創新資金不足、監管障礙及AI在公眾系統應用的倫理責任。Pavegen Systems創辦人兼CEO Laurence Kemball-Cook指出:「短期挑戰是資金,主要因信心不足,但最終歸結於思維模式,尤其在歐洲。」
中國日報歐洲版總編輯楊蕾作結時表示,論壇只是中英合作深化的起點,並強調創新必須以責任為本,確保科技進步與社會價值及可持續發展目標一致。
編輯評論|香港視角:中英科技合作的真正意義與挑戰
這個論壇表面上是中英科技企業的「嘉年華」,但背後其實反映出中英兩國在全球新秩序下的微妙角力。中國強調「全球南方」及科技賦能,既是外交話語,也是國際形象工程的一部分。英國則在脫歐後急於重塑其國際科技樞紐地位,特別是AI和新能源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論壇多次強調「平衡」、「互補」和「責任」,這些詞語既是對過去單方面依賴的反思,也是對未來合作模式的警示。英國對中國汽車市場的開放態度,既是機會也是風險——在地緣政治緊張下,市場政策隨時可變,企業如何建立真正長遠的信任與共贏,遠比單一技術突破更具挑戰。
此外,AI和數碼基建的合作,背後其實涉及數據主權、監管標準、倫理底線等更深層次的國際競爭。中國的「規模優勢」與英國的「創新驅動」能否真正結合,還需要時間驗證。對香港來說,這種跨境創新合作模式,正好提供一個借鏡:如何在國際規則與本地利益之間尋找平衡,如何在「創新」與「責任」之間不斷自我調整,這些都是未來值得深思的課題。
最後,中英科技合作的真正意義,或許不在於眼前某個技術項目或投資額,而在於兩國如何在全球科技浪潮中,重新定義彼此的角色與責任,並在競爭與合作之間,尋找一條共贏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