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最大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首季收入激增 利潤翻倍但未達預期
北京報導 — 中國頂尖晶圓代工企業中芯國際(SMIC)公佈首季度業績,收入大幅增長,利潤更是翻倍上升,部分原因是美國客戶為了趕在關稅上調前加快訂單。然而,這份成績仍未達到分析師預期,公司同時預告本季度收入可能下滑,原因是新裝設備測試導致產能良率下降。受此消息影響,中芯國際在香港上市的股價一度暴跌6.8%。
中芯國際聯合執行長趙海軍在財報電話會議中表示,中國政府正在與國內芯片行業密切溝通,採取措施緩解中美貿易緊張升級的影響,包括批准部分產品的關稅豁免。他指出:「由於關稅豁免及供應鏈多元化,目前關稅對中國晶圓代工行業的直接影響較小。」
不過,趙海軍亦坦言,行業下半年前景仍不明朗,公司正密切關注客戶是否會因關稅導致價格上升而減少採購,這可能給行業帶來「硬著陸」風險。
中芯國際2024年首季歸屬股東淨利潤達1.88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大增162%,但仍低於路透綜合預估的2.224億美元。同期收入增長28%。來自美國客戶的收入佔比由上一季度的8.9%提升至12.6%,但較去年同期的14.9%有所下降。
公司預計第二季度收入可能較首季下降最多6%。中芯國際主攻消費電子及家用電器芯片,較為先進的芯片如華為手機所用的高端芯片,只佔其銷售極小部分。中芯國際從未正式確認為華為生產芯片。
美國政府於今年4月對中國進口的智能手機、電腦及記憶體芯片等產品給予關稅豁免,但此前對中國進口產品徵收的關稅仍然存在。中國方面也對部分產品,包括半導體,實施了關稅豁免。
—
記者評論:中芯國際的挑戰與機遇
中芯國際的首季業績雖然表面強勁,利潤翻倍,但未能達到市場預期,反映出行業內部仍面臨不少不確定性。尤其是設備測試導致的產能良率下降,暴露出企業在新技術和新產能擴張上的挑戰。這些問題若未能及時解決,勢必影響其未來的競爭力。
此外,美國客戶的訂單雖帶來短期的業績提升,但中美貿易摩擦的持續升溫,及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讓中芯國際的業務風險增加。趙海軍提到的「硬著陸」風險值得關注,這不僅是企業自身的問題,更反映了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脆弱性及地緣政治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中芯國際主要聚焦於中低端芯片市場,尚未能在高端芯片領域取得突破,這限制了其長遠發展潛力。隨著全球半導體技術快速進步,中芯國際必須加大研發投入和技術創新,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
整體而言,中芯國際的業績反映了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現狀:一方面有政策扶持和市場需求推動,另一方面卻面臨技術瓶頸和國際政治壓力。未來的成長路徑將取決於企業如何在這些複雜因素中尋求突破和平衡,這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自主可控和全球競爭力提升具有重要啟示。
以上文章由特價GPT API KEY所翻譯及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