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與出口管制重塑全球晶片供應鏈
全球半導體產業正經歷一段前所未有的地緣政治緊張時期。美國新一輪出口管制及擴大關稅,令中國企業面臨更大壓力,跨國企業的供應鏈亦受到嚴峻考驗。隨著北京反擊這些被指為「歧視性限制」的措施,製造商必須重新審視其區內採購策略及價格預測。
這種動盪正反映出整個行業正逐步由中國為中心的集中式生產,轉向更為多元化的供應鏈。要在這個新環境中保持競爭力及營運穩定,企業的適應能力將是關鍵。
北京反擊美國出口管制
中國一再批評美國近期擴大的半導體出口管制,認為這屬於「經濟脅迫」,威脅全球市場穩定。最新措施包括對高階AI晶片及晶片製造設備的限制,擴展美國對使用美國技術生產的外國產品的管轄權。
針對特朗普政府的最新行動,中國商務部指責華府將貿易政策武器化,打壓中國企業科技進步,並誓言會採取「堅決且有力的措施」維護自身利益。
2022年,Nvidia及AMD成為首批因拜登政府政策而被禁止向中國出口先進AI晶片的企業。最近制裁更進一步,連Nvidia專為符合早前限制而設計的H20 AI加速器也被納入禁令,單是這一項就預計令Nvidia本季損失高達80億美元。
Nvidia行政總裁黃仁勳早前已批評美國針對中國晶片產業的策略,他在投資者會議上直言:「美國的政策假設中國無法自製AI晶片,這個假設一向值得懷疑,現在更加明顯是錯的。」
儘管中美大部分關稅目前暫停90天以便繼續談判,北京已明確表示不排除報復措施。然而,專家認為直接報復或許並非必要,現時美國限制中國晶片產業的策略,反而可能促使中國加速自強。
近幾季,北京大幅增加本土晶片生產投資,並利用其在稀土等關鍵原材料的優勢,抵禦外部壓力。中國多家晶片製造商近年在性能及產能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記憶體及傳統元件等市場份額持續擴大,逐步減少對外國企業依賴,未來甚至有望繞過美國進一步的限制。
對跨國企業而言,這場貿易對峙帶來更多不確定性。任何在中國營運或採購的公司,都要面對供應鏈中斷及監管審查的風險。要建立有韌性的採購策略,必須在全球多個地區分散風險。
Sourceability則透過全球分布的供應網絡及即時市場情報工具,協助半導體買家應對地緣政治的衝擊。其透明庫存及與嚴選供應商的緊密合作,讓買家即使在政策變動下亦能確保供應穩定。
關稅對半導體產業的長遠影響
隨著關稅成為美國經濟政策的核心,半導體產業的長遠影響日益明顯。首輪關稅推高短期價格,迫使供應鏈重新調整。現時,整個晶片行業正面對結構性轉變及持續波動,傳統營運模式備受威脅。
在營運層面,關稅正徹底改變跨國企業的採購方式。據麥肯錫指出,許多OEM及代工廠正圍繞關稅區重新設計採購及生產策略,不再只追求效率或產品質素。這種轉變在記憶體、類比及微控制器等高產量、利潤敏感的領域尤為明顯。關稅額外成本通常介乎10%至25%,成為企業加速多元化、減少對中國依賴的主因。
麥肯錫數據顯示,三分之一以上在中國設廠的跨國企業,已經或計劃將部分供應鏈遷往越南、泰國及印度等地。這些市場除了成本較低,亦可作為中美貿易衝突升級的避險方案。
然而,這種大規模遷移亦帶來自身挑戰。新興生產基地往往缺乏中國那種規模、基建及供應鏈密度,過渡期間企業難免面對庫存有限及交貨期延長等效率損失。
長遠而言,半導體關稅對經濟的影響更為複雜。首先,持續關稅是全球價格波動的主要推手。晶片價格本來就具週期性,但關稅帶來的新一輪扭曲,令產能規劃及價格預測變得更加困難。
這些衝擊會波及整個價值鏈,從原材料、封裝到最終組裝及晶圓生產都受影響。OEM過去依賴精益、即時採購策略,如今為了避險,不得不建立緩衝庫存,甚至付更高價搶購額外供應——這種策略既昂貴又不可持續。一旦大規模推行,更會進一步扭曲全球供應鏈,令所有參與者都難以管理庫存及預測市場走勢。
在關稅驅動的市場下,創新亦會受阻。保護主義及地區自給自足的趨勢,削弱了原本統一的研發協作,晶片廠商被迫為符合法規而重新設計產品,而非追求創新設計,導致上市時間延長及開發成本增加。
更令人憂慮的是,全球科技標準的分裂風險升高,各地爭相建立「安全」半導體生產體系。這種分裂削弱了過去晶片產業仰賴的規模經濟。在一個成本每晶體管持續下跌帶動指數級性能提升的行業,關稅帶來的低效率,有可能阻礙未來進步。
要在關稅主導的市場中避免供應中斷,採購策略必須主動出擊。Sourceability為採購主管提供即時情報及廣泛供應商網絡,協助企業降低成本壓力,並主動管理關稅風險,識別替代元件、地區及物流方案。
最終,半導體關稅不僅僅是另一個經濟障礙,更預示著產業大洗牌。能夠把關稅視為主動優化採購策略契機的企業,將有望在未來突圍而出,領先於仍然被動應對的對手。
編輯評論:全球晶片產業的「新冷戰」與香港的啟示
這篇報道揭示出中美科技對峙對全球半導體產業帶來的多重衝擊。香港作為國際貿易樞紐和亞洲科技產業的橋頭堡,這種地緣政治轉變對本地企業絕非無關痛癢。
首先,產業鏈分散化雖為企業帶來避險新選擇,但同時也意味著過去仰賴中國生產的「超效率」優勢正在瓦解。對香港電子零件貿易商來說,如何在東南亞、印度等新興市場建立新供應網絡、確保庫存與交貨期,將成為未來競爭力的關鍵。
其次,全球標準分裂與技術保護主義盛行,或令香港過去在自由貿易與技術轉移上的優勢被削弱。香港企業必須加快數碼轉型,善用即時市場情報、靈活採購系統及多元供應鏈管理,才能在新格局下保持韌性。
最後,這場「晶片新冷戰」其實也帶來機會。當全球供應鏈重組,香港作為東西方之間的窗口,更可發揮中介、協調及市場情報的角色。只要能夠主動擁抱變革,香港或許能在全球半導體價值鏈重塑中尋找到新的增長點。
值得深思的是,這場技術戰的本質,已不再只是誰能生產出更快更強的晶片,而是誰能更快適應變局、管理風險及整合全球資源。這正是香港企業、甚至整個城市未來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