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內部憂慮關稅衝擊 經濟大臣何立峰率團赴瑞士與美方會談
自美國總統特朗普上月對中國加徵高額關稅後,北京方面以同樣手段回應,透過國家及社交媒體大力宣傳毛澤東形象,抨擊「帝國主義」,傳達出不向霸凌妥協的強硬訊息。然而,據三位熟悉北京內情的官員透露,幕後中國官員對關稅對經濟的影響以及貿易夥伴開始與華盛頓談判帶來孤立風險,感到日益擔憂。
這些因素,加上美方的接觸和特朗普言辭的緩和,促使北京決定派出經濟大臣何立峰,於本周末赴瑞士與美方官員會面,尋求重新接觸。三位消息人士向路透透露。
中美外交關係的複雜性令重新接觸充滿挑戰。尤其是美方於四月底致函中國多個部委,要求中國加強打擊芬太尼,令北京認為此舉「傲慢無禮」,兩名官員表示。美中雙方對參與談判的官員人選亦有分歧,妨礙了會談安排。
路透首次根據近十位雙方政府官員和專家採訪,披露中國決定談判的原因、美方芬太尼信函、中國駐美外交挑戰及雙方初步接觸情況。多數消息人士因涉及非公開信息,要求匿名。
中國外交部回應路透稱,中方堅決反對美方濫用關稅政策,立場一貫明確,並指美方以打擊芬太尼為藉口不合理加徵關稅,是典型霸凌行為,嚴重損害雙方在禁毒領域的對話與合作。
中國國務院及商務部未回應傳真查詢,白宮及國務院亦未對日內瓦會談前情回應。
中國外交部副部長華春瑩週五表示,中國有信心應對美國貿易問題,並指特朗普政府的做法不可持續。
這場世界最大兩大經濟體的貿易戰,加上特朗普上月對多國徵稅,擾亂供應鏈、動盪金融市場,並加劇全球經濟急劇放緩的擔憂。
同時,中國出口限制壓縮了美國武器、電子及消費品所需重要礦物供應。特朗普因關稅及經濟政策支持率下滑。
日內瓦會談前的波動反映出美中雙方深厚的不信任及截然不同的談判風格,或令磋商漫長且充滿挑戰。
華盛頓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國商務專家肯尼迪指出:「雙方都在平衡展現強硬與避免令全球經濟崩潰的責任感。」
「中國設定了高標準,但特朗普政府明顯想談判,中方不能永遠拒絕,因此接受了日內瓦的初步會談。」
從部長到經濟大臣的談判人選轉變
特朗普上月開徵關稅後,中國採取強硬公開立場。官方社交媒體發布中國米格15戰機擊落美軍韓戰飛機影片,配文「中國不會屈服,因為堅持自我才能保留合作可能,妥協只會扼殺希望」。
4月30日,國家媒體附屬博客報道美方「主動通過多渠道與中方接觸,希望討論關稅問題」,語氣開始轉變。
肯尼迪表示,近周中國各機構、駐美使館與特朗普政府接觸頻率增加,部分面對面會談於4月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會議期間舉行,包括與財政部長貝森特的交流,為瑞士會談鋪路。
特朗普加徵「解放日關稅」後,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曾私下聯絡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但因職級不夠高被拒絕,知情官員透露。
特朗普一直推動與習近平直接對話,但中國拒絕此做法,堅持先由幕後細節協商,達成共識後再由領導人簽署協議,雙方均公開表態。
消息人士指出,特朗普2月公開斥責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令中國憂慮美中領導人若再度爆發無預警敵對互動,將令習近平顏面盡失。
隨著雙方訊息趨於緩和,中方決定派出副總理兼習近平心腹何立峰出面,他的直系前任正是2019年簽訂「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官員。
此舉符合美方要求與有直通習近平權力高層進行實質會談的官員接觸,但又避免令習近平陷入尷尬,消息人士透露。
瑞士外交部表示,曾在華盛頓和北京接觸時表達願意在日內瓦安排雙方會面。
經濟壓力促使北京讓步
促使北京改變立場的主因之一,是中國企業面臨破產風險和難以取代美國市場,三位熟悉中國政府想法的人士透露。
家具、玩具及紡織業首當其衝,官員指出。
美國駐中外交官亦密切關注中國南部工廠關閉、罷工及失業情況。
多數分析師下調中國2025年經濟增長預測,野村證券警告貿易戰可能令中國損失多達1600萬工作崗位。中國央行本周宣布新一輪貨幣刺激措施。
消息人士稱,中國企業難以替代美國市場,因為發展中國家無力大量購買,對許多企業而言,這是生死存亡的問題,必須在數週內解決。
此外,北京擔心在主要貿易夥伴如越南、印度和日本相繼與華盛頓談判時,自己被排除在外。兩位熟悉北京想法的官員表示。
中國商務部本周警告與美方談判國家:「綏靖不會帶來和平,妥協不會獲尊重,堅持原則與公正才是維護自身利益的正道。」
為反制美國,中國將於五月底派李強總理訪問馬來西亞,與新成立的東南亞及阿拉伯國家峰會會面,兩名消息人士透露。
一名駐北京的地區外交官告訴路透,中方向東南亞傳達訊息是:「我們會向你們買東西。」
在日內瓦,中方期望不高。
內部已將此次會談從高層磋商降級為普通會議,反映中方認為討論主要是了解美方需求與底線,因特朗普及其他高官過去數周訊息前後矛盾,一位知情人士說。
不過,官員透露,中方可動用多種手段,效仿亞洲鄰國提出購買更多美國液化天然氣。
會談議題或包括2019年「第一階段」協議中類似的農產品採購,當時北京承諾兩年內增加320億美元美國農產品購買。
其他議題如美國取消800美元以下包裹的「免稅額」規定及TikTok出售問題,亦會在更廣泛談判中出現,但中方官員不期望成為本周末會談的核心。
芬太尼問題與談判風波
在全面貿易戰爆發前,特朗普已對中國商品加徵20%關稅,指責北京未有有效阻止致命芬太尼毒品前體化學品流入美國。
兩名官員透露,令和解複雜化的因素之一,是美方於四月底向中國發出的一封信,明確列出特朗普希望北京採取的芬太尼管控措施。
路透審閱該文件後發現,信中提及一份國會報告,指中國透過出口退稅補貼芬太尼前體生產出口,中方予以否認。
信函寄送外交部、商務部及公安部,要求北京在黨報《人民日報》頭版公開打擊芬太尼前體,並透過「黨內渠道」向黨員傳達類似訊息;加強指定化學品管制;深化執法合作。
兩位熟悉中方反應的官員稱,尤其前兩點令北京感到「傲慢」,視為美方干涉中國黨內事務。
一位官員表示,芬太尼問題將在日內瓦會談中被提及,美方開場立場即是呈現這四點要求。
一名美方官員說,特朗普政府只是希望中國限制芬太尼前體流入販毒集團。
談判複雜化還因特朗普華盛頓團隊排除多位負責與中方早期接觸的駐美大使館官員,兩名知情人士透露。
特朗普新任駐華大使佩杜下周抵達北京,但前拜登政府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國高級官員、現任副使館代理首席官員貝蘭本周被撤職,兩位官員說。
這場動盪導致美方內部對提出要求缺乏協商,官員稱,日內瓦會談前與美國使館接觸極少。
—
評論分析:
這篇報道深刻揭示了中美貿易戰背後的複雜動態,特別是中國在公開強硬與私下謹慎之間的矛盾心態。北京雖然在國內媒體高調反擊美方,但經濟壓力和國際孤立風險促使其不得不尋求談判,反映出全球化經濟中即使是大國也難以完全自給自足,必須透過合作維持穩定。
中美雙方在談判中的不信任與分歧,尤其是美方對中國內政的干涉指控,顯示雙邊關係已高度政治化,談判不單是經濟問題,更是意識形態和國家主權的角力。芬太尼問題成為談判的敏感點,反映出美中矛盾不僅限於貿易,還涉及安全與法律執行。
中國選擇派遣經濟大臣何立峰出面,既滿足美方要求的高層交涉,又保護習近平免於直接陷入外交風波,策略上顯示中國在維護國家領導人形象與實際利益之間的微妙平衡。
此外,中國透過與東南亞及阿拉伯國家加強經貿合作,試圖多元化出口市場和減輕對美依賴,是對全球供應鏈重塑的積極反應,也說明了中國在全球貿易格局中尋求新定位。
總的來看,未來中美貿易談判恐仍充滿波折,雙方需在堅持立場與尋求妥協之間找到平衡點,否則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將持續升高。香港作為國際金融樞紐,應密切關注中美關係變化,並思考如何在大國博弈中尋求自身發展機遇與風險管理。
以上文章由特價GPT API KEY所翻譯及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