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彩AI預測賽後檢討!邊個模型預測最叻? 每次攪珠當晚10:30更新免費睇!

中美貿易新局:關稅戰暫緩,競爭持續加劇

✈️ Trip.com「內地快閃」機票+酒店半價

【每週二 10 AM】 立即領取 半價優惠代碼
最高減 HK$500,CP 值極高,先到先得!


立即搶優惠 🔗

美中關係新常態:貿易戰陰霾未散,企業重新佈局供應鏈

美國與中國之間的貿易戰進入新一輪轉折。雖然近日雙方達成協議,暫時削減大部分新加徵的關稅,為期90日,但這場全球經濟最重要的雙邊關係,已經不可能回到過去的穩定狀態。這次突破性進展,令中國終於獲得一直渴望的「互相尊重」,美國財長Scott Bessent及貿易代表Jamieson Greer都在公開場合強調這一點。相比拜登政府時期首次高層會晤在阿拉斯加互相指責、再到氣球事件拖延布林肯訪華,今次雙方罕有地發表聯合聲明,標誌著氣氛明顯轉變。

美中貿易協議:短暫緩和背後的現實

今次美中能夠發表聯合聲明,已經是自2023年11月「陽光之地」氣候合作聲明以來首次。未來會否每次高層會議都能有聯合聲明,抑或重回各自發表的模式,仍是未知之數。有接近兩國高層的顧問向CNBC透露,關稅問題將繼續成為美國靈活調控對華關係的重要工具,預期波動難免。未來的妥協方案,或許是中國大規模購買美國貨品、在美國投資創造就業,而美方則在中國核心利益上作出部分讓步。

企業經歷「創傷」:供應鏈多元化成新常態

雖然高關稅維持的時間不長,但對企業來說,這次「創傷」卻是深刻的。Natixis高級經濟師徐劍偉指出,二戰後穩定的全球貿易框架已經瓦解,無論關稅如何回調,都無法回復過往預期。大型企業會繼續分散供應鏈,小型企業則可能因信心受挫而停產,對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信心也在動搖。

美中同意在90日內削減大部分新關稅,同步展開經濟與貿易政策談判。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中國是美國第二大貨物供應國,亦是180個受美國「對等」關稅影響的國家和地區中唯一作出報復的國家。香港的恆生指數已回升至四月初貿易緊張升級前的水平,美國標普500指數也重返全年正增長。Nomura中國首席經濟師陸挺認為,這或只是兩大經濟體「不可避免碰撞」的開始,美國仍然主動出擊,但中國將更懂得如何應對未來的挑戰。

中國加速自給自足,國安優先

在中美發表聯合聲明後,中國商務部旋即宣布加強關鍵礦產出口管制,這正是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佔優的另一領域。同日,國務院亦發表國家安全白皮書,開首即提及鴉片戰爭,強調自力更生,將中國定位為全球不穩定局勢下的穩定力量。這種安全意識提升,對外資企業來說,卻意味著更多不確定性。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就強調,90日的暫停期雖然受歡迎,但對美企的長遠競爭力和規劃仍造成重大不確定,呼籲中國消除不公平貿易和市場准入壁壘。

在與拉美及加勒比國家領袖的會議上,習近平也不點名批評美國,強調「霸凌和脅迫只會導致孤立」。即使中國四月對美出口大跌逾兩成,數據顯示中國已大幅轉向東南亞、歐盟和拉美出口。CBA農業經濟師Dennis Voznesenski指出,中國正積極進行農產品多元化,五月初已與阿根廷簽署意向書,擬購約九億美元大豆、玉米及植物油,同時恢復向五家巴西企業進口大豆。

關稅豁免與供應鏈再平衡

供應鏈並非一夜可拆,北大教授林毅夫認為美中完全「脫鈎」不現實,美方對中國貨品依賴仍深。WPIC Marketing + Technologies行政總裁Jacob Cooke表示,實際上美國出口中國的產品,關稅豁免執行得相當寬鬆,尤其是那些含有大量中國零部件的商品。展望未來,他預計關稅將進一步下調,全球最大貿易關係仍會持續。

但對於過去嚴重依賴中國供應商的企業來說,上月美國突加關稅只是促使他們加快尋找替代來源的最新理由。Imex Sourcing Services創辦人Ash Monga指出,精明的進口商已意識到,只有多元化供應鏈才能確保長遠安全,因此會繼續尋找替代方案。他更為中小企創立網站「Tariff Help」,協助他們分散供應鏈風險。

市場反應及未來展望

受貿易談判氣氛改善刺激,內地及香港股市齊升。滬深300指數升1.15%,恆生指數升1.73%。中國10年期國債孳息率報1.672%,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回落0.22%。

未來一周,騰訊、阿里巴巴將公布季度業績,國家統計局亦會發布四月零售、工業及投資數據,寧德時代將在港上市,並有支持民營經濟法生效,均值得關注。

編輯評論:貿易戰進入「慢性化」階段,香港如何自處?

今次美中關係的「緩和」本質上只是戰術性休戰,並非結構性解決。90日的關稅暫停,對企業來說是「喘息」,但不等於能夠恢復過往的信任和預期。美國以關稅作為外交槓桿,未來一有需要隨時加碼;中國則以出口管制、供應鏈自給自足作為回應,雙方都在為「持久戰」做準備。這種「慢性化」的貿易戰,將令全球供應鏈重組成新常態,香港作為中介角色,既有機遇也有風險。

一方面,香港可憑國際化優勢,吸引尋求多元供應鏈的企業設立地區總部或採購中心;另一方面,若中美「脫鈎」進一步加劇,香港作為中國窗口的角色會否被邊緣化,值得警惕。新一輪全球貿易秩序重塑,香港必須積極爭取話語權,推動自身轉型升級,否則只會在大國博弈下被動捱打。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無論美中如何爭拗,全球產業鏈的「中國元素」仍然難以取代,這也是為何美國對中國貨品的關稅豁免執行得相對寬鬆。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格局,將成為未來十年國際經濟政治的主旋律。香港如何在這個新格局中找到定位,是每個決策者和企業家都必須思考的課題。

🎬 YouTube Premium 家庭 Plan成員一位 只需 HK$148/年

不用提供密碼、不用VPN、無需轉區
直接升級你的香港帳號 ➜ 即享 YouTube + YouTube Music 無廣告播放

立即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