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反制美國關稅 罕有地針對美國「死穴」:稀土
在美中持續升溫的貿易戰中,北京近期出招,瞄準西方極為脆弱的一環——稀土。這些關鍵原材料對現代科技及工業發展至關重要,如今已成為兩大經濟強國新一輪角力的核心。
中國出招:新關稅及稀土出口管控
中國宣佈,將於4月10日對所有進口自美國的產品徵收34%關稅,這明顯是針對華盛頓方面,尤其是美國總統特朗普一手推動的高關稅政策的反擊。中國新措施的實施時間,與美國4月9日生效的新關稅僅相隔一天,針鋒相對。
但中國的反制不止於此。北京同時暫停六間美國大型企業的進口許可,並加強對部分稀土出口的管制。事實上,中國並非首次利用其對稀土的主導地位作為地緣政治籌碼。早於2023年12月,中國已限制部分稀土加工技術出口,理由是要保護國家戰略利益,當時正值中美持續角力之際。到2024年12月,中國更進一步,禁止出口多種關鍵礦物,包括半導體產業不可或缺的鎵、鍺和銻,以及應用於軍事的高強度材料。官方雖稱這些舉措是維護國家安全,但明眼人都看得出,這其實是中國對西方施壓的更大戰略棋局之一。
稀土:現代經濟命脈 中國近乎壟斷
稀土元素共17種,是智能手機、電池、風力發電機、太陽能板、電動車、衛星、導彈,以至微芯片等現代科技不可或缺的基石。沒有這些元素,現代經濟幾乎難以運作。
中國在全球稀土供應鏈中佔據壓倒性地位,控制約九成的全球產量。雖然中國並非擁有全球最多稀土儲量的國家,但無論開採還是更具價值的工業加工環節,中國都佔據主導地位。因此,中國手握強大籌碼,令西方國家高度依賴中國出口,處於被動。
中國的兩面刃
不過,這種戰略武器其實也是把雙刃劍。2010年,中國曾限制稀土出口,促使多國加速尋找替代供應商及研發新技術,以減低對中國依賴。這種趨勢可能在未來重演,長遠來說或會動搖中國在稀土領域的壟斷地位。
但短期內,美國及其盟友仍難以脫身。現時全球生產鏈仍嚴重依賴中國的提煉能力,建立本地稀土加工設施既慢且成本高昂。即使西方積極推動供應多元化,中國在全球稀土市場的中心地位,短期內仍難以撼動。
戰略較量超越關稅
這次美中貿易衝突升級,反映出雙方競爭已不僅是關稅戰,而是意圖削弱對方在全球科技競賽中的優勢。每一著棋,都是為了動搖對方的科技霸權。
在這場無形戰爭中,稀土已成為美國最脆弱的死穴之一,而中國,顯然樂於利用這個弱點。兩國圍繞稀土的爭奪,凸顯這些原材料對國家未來及全球經濟的重要性。若這場衝突持續下去,未來或會出現新冷戰——這次不是軍備競賽,而是爭奪稀土與科技主導權。
記者評論:稀土戰爭的真正啟示——香港與全球的未來
這場「稀土戰爭」其實遠超貿易本身,更是現代全球化供應鏈的脆弱性警號。中國選擇以稀土作為反制武器,既是戰略智慧,也是被動選擇——因為這是中國目前最能「一擊即中」美國要害的手段。美國雖然科技領先,但在基礎資源層面卻受制於人,這種結構性矛盾,正是現代經濟體系最危險的「黑天鵝」。
對香港來說,這場爭奪絕非遙不可及。香港作為國際貿易樞紐,既是中美科技流動的橋樑,也是供應鏈金融的節點。當全球供應鏈因地緣政治而分裂,香港的角色亦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未來,香港或需更靈活地調整定位,既要掌握中國稀土產業的發展動向,又要密切關注西方科技企業的轉向策略,才能保持競爭力。
更深層次的啟示是:全球經濟已進入「資源戰略」與「科技主權」並重的新時代。過去大家只著眼於創新、技術、品牌,如今原材料的掌控權同樣舉足輕重。這提醒香港與全球企業,未來的競爭,不只是技術升級,更要確保基礎資源安全。否則,任何高科技產業都可能因「卡脖子」而一夜崩盤。
最後,這場稀土爭奪戰或許只是序幕。隨著新能源、AI、軍事科技等產業爆發,更多類似的「資源冷戰」將接踵而來。香港與全球業界,必須及早布局,否則將難以應對下一波全球經濟大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