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美國貿易戰爭對科研實驗室造成衝擊
科學家面臨設備和物資進口限制及價格上漲
———————————————————————–
* 2025年4月23日
* 下午12:05(美國東部時間)
* 作者:理查德·斯通(Richard Stone)
四月初,巴爾的摩港口的貨櫃碼頭。圖片來源:Samuel Corum/Sipa via AP Images
就在幾天前,北京大學的細胞生物學家唐福初慶祝了他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關於小鼠基因表達的論文,但在美國和中國的貿易戰加劇後,他的實驗室卻遭受了打擊。上周,美國一家非營利性質的質粒儲存庫Addgene取消了向唐的實驗室供應質粒的合同,原因是中國對美國商品徵收的新關稅。他的團隊將不得不自己耗時構建質粒,這將使項目延遲數月。「真的很令人沮喪!」他說。然後在4月21日,Addgene同意以高昂的關稅價格向唐出售質粒。
本月,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經濟體之間的關稅升級對太平洋兩岸的研究人員產生了影響。對於美國科學家來說,對大多數中國進口商品徵收145%的關稅意味著從美國最大的亞洲貿易夥伴那裡進口試劑、玻璃器皿和其他實驗室必需品的價格大幅上漲。在中國,像唐一樣的頂級科學家正在遭受痛苦,因為中國以對所有美國進口商品徵收125%的關稅作為對美國措施的回應,包括高端儀器和中國企業難以供應的特殊研究材料。
「關稅確實對中國的研究產生了很大影響,」浙江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家熊波說。「如果這種情況持續很長時間,」北京大學的一位研究官員范紹峰補充說,「將對全球科學的發展造成極大的損害。」
#### 註冊科學顧問新聞通訊
每日免費獲取最新的新聞、評論和研究
[註冊](https://www.science.org/action/clickThrough?id=501060&url=%2Fcontent%2Fpage%2Fscienceadviser%3Fintcmp%3Dnewsint-adviser%26utm_id%3DrecyGhsQrqyNFKTmt&loc=%2Fcontent%2Farticle%2Fchina-trade-war-u-s-taking-toll-research-labs&pubId=42127776&placeholderId=501022&productId=501030)
2024年,中國從美國進口了約125億美元的精密儀器,根據中國新聞網站「頭條」4月11日的文章。頂級的霍爾效應測量系統是一種用於表徵材料電氣性能的關鍵儀器,價格可能達到數萬美元。浙江大學的材料科學家朱鐵軍說,他的部門喜歡從美國Lake Shore Cryotronics公司購買的一種系統,現在卻要面臨125%的關稅。
遺傳學研究人員面臨著另一個障礙:中國政府對美國著名基因測序儀製造商Illumina實施的特殊貿易限制。2月4日,在美國對所有中國進口商品徵收10%的關稅三天後,中國以對等關稅進行反擊,並將Illumina列入其「不可靠實體」黑名單,稱該公司在加利福尼亞州從事不公平貿易行為。一個月後,中國禁止進口Illumina的測序儀。
中國實驗室依賴的美國試劑和實驗室用品也面臨著大幅漲價和供應中斷。清華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家陳葉光說,幾家美國大公司已經停止向中國銷售抗體。他說,美國製造的限制酶、幹細胞相關產品和組織培養產品的價格也大幅上漲。「我們正在尋找替代品,希望我們的實驗不會停止,」陳說。
#### 廣告
對於高端儀器,選擇有限,中國研究人員正在想辦法共享他們現有的資源。哈爾濱工業大學的納米光子學研究員鄧華春說:「一些團隊已經開始使用中國製造的電子顯微鏡進行初步實驗。」當他們爭取發表論文的數據質量時,他們會在集中設施預訂頂級進口儀器的時間。
中國有一個緩衝器。根據2021-2025年國家科學計劃,中國科學部承諾「建立關鍵研究物資的緊急儲備,以確保對重大國家項目的穩定支持」,並投資於試劑製造。 這一應對措施部分是由於COVID-19疫情期間,中國實驗室面臨試劑供應瓶頸,如聚合酶鏈式反應酶和抗體。隨著與美國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級,許多中國大學和研究所都建立了自己的必需試劑和實驗室物資儲備。杜克大學的中國科學政策專家鄧尼斯·西蒙(Denis Simon)指出,目標是「減少中國對進口的依賴,這些進口使研究工作面臨風險」。
隨著中國科學供應商的日益成熟,他們正在縮小與海外競爭者的差距。熊波說:「近年來,國內試劑公司在中國發展良好。」他說,關稅戰無疑將加速這一趨勢。
中國開發人工智慧(AI)系統所需的高端電腦晶片的努力也可能因美國的出口限制而獲得推動。2022年,當時的總統喬·拜登(Joe Biden)政府禁止向中國銷售英偉達(Nvidia)頂級的H100 AI晶片。作為回應,英偉達開發了一款功能較弱的H20晶片,不違反禁令。但在本月初,川普政府也禁止向中國銷售H20晶片。
就目前而言,許多中國公司和研究人員都有晶片庫存,「足以支撐近期模型的訓練和部署,」華盛頓特區的一位分析師雷·王(Ray Wang)說,他專門研究中美高科技競爭。長期影響部分取決於華為——中國的人工智慧領導者——如何提高其晶片的性能。華為的昇騰910C晶片「具有接近H20的性能指標,」王說,儘管英偉達晶片仍然具有「顯著的軟體優勢」,需要時間才能趕上。
與此同時,許多中國科學家擔心,長期的貿易戰將使他們和美國同行都遭受損失。鄧華春說:「對兩國研究生態系統的長期成本可能非常深遠。」
作者:理查德·斯通(Richard Stone)
編譯:
作為一名科學記者,我認為這篇文章揭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全球貿易戰對科研實驗室的影響。美國和中國之間的貿易戰升級,不僅對雙方科研人員造成了困擾,也對全球科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首先,貿易戰導致科研設備和物資的價格大幅上漲,許多科研人員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國科研人員抱怨美國試劑和實驗室用品價格飛漲,而美國科研人員則面臨中國進口商品價格上漲。這些挑戰不僅影響了科研人員的工作,也可能延遲科研項目的進展。
其次,貿易戰也導致了科研合作的受限。中國政府對美國基因測序儀製造商Illumina實施的特殊貿易限制,限制了中國科研人員獲取先進科研設備的機會。同時,美國政府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高關稅,也限制了美國科研人員獲取中國科研設備和物資的機會。
然而,中國政府已經採取了一些措施來應對貿易戰的影響。中國科學部承諾建立關鍵研究物資的緊急儲備,以確保對重大國家項目的穩定支持。同時,中國企業也在努力開發自主科研設備和物資,以減少對進口的依賴。
總之,全球貿易戰對科研實驗室的影響深遠,不僅影響了科研人員的工作,也可能延遲科研項目的進展。因此,各國政府和科研機構應該共同努力,尋找解決貿易戰的方法,促進全球科研合作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