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 個個AI模型都話可以處理長文和大量數據? Deepseek只係中游,Grok3 GPT4.1都要輸俾佢?

中美貿易戰升級?美國關稅政策引發經濟困境

美國對華徵收新關稅只會令自身經濟雪上加霜

美國科技巨頭Nvidia行政總裁黃仁勳最近訪華,突顯中國市場對該公司舉足輕重的地位。雖然美國近年不斷加強對華科技限制,黃仁勳仍然強調Nvidia會堅持同中國合作,反映企業對中國市場的高度依賴。

不過,就在黃仁勳訪華前幾日,美國商務部宣布,Nvidia的H20晶片、AMD的MI308晶片及其他類似人工智能技術,出口中國都要獲得特別許可。這一舉措標誌著美國對中國半導體出口的全面收緊,令中美科技貿易前景蒙上更濃厚陰影。

前總統特朗普對Nvidia在中國的業務表現出一種不以為意的態度,與此同時,他的政府卻提出「新一籃子」半導體關稅,並進一步收緊出口限制,明顯是要將前任政府的科技強硬政策推向極致。

但這種針對手機及其他科技產品核心晶片的新關稅,最終只會加劇供應鏈混亂,讓原本已經因關稅而受損的關鍵產業雪上加霜。

面對國內壓力,美國政府試圖營造出自己在與中國的貿易對抗中佔據上風的假象。特朗普上星期四聲稱有信心「與中國達成好協議」,但中國方面沒有積極回應,反映美國高估了自己的籌碼。中國依然願意對話,但前提是互相尊重、平等協商。強逼或威脅,絕不會換來協議。

事實上,只有當一個國家真的嚐夠苦頭,才會考慮軟化立場、談判妥協。正如Capital Economics首席中國經濟學家Julian Evans-Pritchard所言:「單從市場反應來看,現在更痛苦的其實是美國。」

自從美國對中國及其他貿易夥伴加徵高額關稅以來,股市劇烈波動,投資者信心受創。而美國國債孳息率於4月11日一度飆至4.5%,令美國政府驚慌失措,因為高息意味著償還龐大國債的成本進一步上升。美國國債於4月3日已達到36.22萬億美元,相等於去年GDP的122%。據美國負責預算責任委員會估計,未來十年僅利息開支就高達13萬億美元,成為政府預算中增長最快的部分。

如果美國持續強硬,只會令經濟陷入惡性循環:成本上升、生產力下降,最終拖慢增長。

美國政府應該反思自身經濟困境的真正成因,而不是向其他國家「打劫」。數十年來,美國企業利用全球化,把工廠搬去海外,賺取巨額利潤,但這些錢最終進了富人袋,政府卻未能投資於基建、公共醫療、教育及扶貧等長遠發展所需的領域。

更糟的是,據估算,自2001年911事件後,美國在海外戰爭、煽動衝突及政權更替上花了8萬億美元,每年還要花逾1500億美元維持全球約800個軍事基地。

美國政府對外宣稱未來經濟會「美好」,以此為徵收關稅找藉口,但這只不過是海市蜃樓。據報道,特朗普政府內部已經開始討論,如果與中國談判無法取得突破,將緊急成立工作小組應對。

中國出口市場日益多元化、持有大量美國國債、掌握關鍵戰略礦產,以及體制優勢,不僅能承受關稅壓力,更加強了在任何談判中的議價能力。

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果美國真心想透過對話解決問題,就應該放棄「極限施壓」策略,停止威脅恐嚇,改以平等、尊重、互利的態度與中國談判。

編輯評論:美國經濟困境的「鏡像效應」與全球化的再思考

這篇評論文章表面上是批評美國對華徵收新關稅的短視與自損行為,但背後其實揭示了全球化下西方經濟體深層的結構性矛盾。美國過去數十年以全球化換取資本最大化,企業賺得盆滿缽滿,但國內社會分配失衡,導致基建、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長年積弱。這種「外賺內虧」的模式,最終反噬自身。

現時美國加徵關稅、限制出口,表面是針對中國,實際上卻是對自身經濟結構失衡的「補鑊」式回應。這種策略不單止無助於解決根本問題,反而加劇全球供應鏈不穩、推高通脹,甚至令自己國債危機惡化。中國在多元化出口、戰略資源儲備等方面已有部署,面對美國的「極限施壓」顯得更有底氣。

值得深思的是,這場中美經濟角力,是否預示著全球化「去風險」的新階段?美國的「去全球化」行為,其實是對自己過去經濟模式的否定,而中國則在尋求新型全球化路徑。未來世界經濟格局,或許會因這一輪「鏡像效應」而出現根本性轉變。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如何在這場變局中定位,值得政策制定者深思。

最後,這篇文章亦提醒我們,單靠關稅和制裁,無法解決國家內部的深層問題。真正可持續的經濟發展,必須回歸到民生、創新與公平分配的基礎之上。

Chat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