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與習近平遲遲未對話 中美重啟外交溝通 貿易休戰限期將至 科技戰升溫
中國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於星期五與美國副國務卿Christopher Landau通電話,雙方同意保持持續溝通。這場外交互動正值中美90日貿易休戰限期臨近之際,前美國駐俄羅斯大使Michael McFaul更直言,特朗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之間缺乏直接溝通「非常可怕」。
領袖對話停滯不前 貿易休戰期限壓力山大
自特朗普於1月17日就職前與習近平通電話後,兩人至今未有直接對話。儘管特朗普曾表達願意訪華磋商,但雙方領導人始終未能跨過這道溝通鴻溝。與此同時,美國財政部長Scott Bessent最近澄清,即使美國正將關鍵供應鏈回流本土,仍會「繼續與中國貿易」,暗示中美貿易關係或有靈活調整的空間。這種態度變化,對於一眾在中國有大量業務的美國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個重要信號。
科技戰火升溫 中方揚言法律反制 NVIDIA CEO批美國出口管制
這場對話發生之際,中美科技戰亦持續升溫。中國警告,將對支持美國半導體限制措施的機構採取法律行動,回應華府早前警告企業不要使用華為的Ascend AI芯片。NVIDIA行政總裁黃仁勳就公開批評美國的晶片出口管制「完全錯誤」,並透露公司因受限制影響,已經撇帳55億美元的庫存。
中美英三角貿易關係複雜化 中國狠批「毒丸條款」
中美貿易關係的複雜性進一步加深,中國日前批評美英最新貿易協議損害第三方利益。中國研究員張燕生形容,這些協議中的「毒丸條款」比關稅更具殺傷力,認為美國正試圖將中國從全球供應鏈中孤立出來。
編輯評論:中美對話的「沉默時刻」——全球經濟與科技秩序的未來關鍵
中美外交重啟溝通,表面上似乎為緊張局勢降溫,但事實上這種「低層級」對話反映出兩國高層互信的嚴重缺失。特朗普與習近平的「沉默」,正是當前國際政治與經濟格局動盪的縮影。無論是貿易還是科技領域,雙方都在設下「紅線」——美國一方面想維持經濟利益,另一方面又要圍堵中國科技發展;中國則以法律反制、強調自主創新,力圖突破美國的科技封鎖。
有趣的是,美國企業如NVIDIA首當其衝,CEO黃仁勳的批評反映出美國內部對於「國家安全」與「商業利益」的矛盾。當美國政界高呼去風險、去中國化,實際上不少美國科技巨頭依然離不開中國市場和人才。這種兩難局面,正好突顯出全球供應鏈的深度綑綁與科技全球化的不可逆性。
值得留意的是,中美科技戰已經進化到「法律戰」與「規則戰」的新階段。中國不再單靠外交抗議,而是準備用法律武器反擊美國的單邊制裁。這種策略轉變,或會推動全球企業必須選邊站隊,甚至重塑未來科技產業的治理規則。
總結而言,中美之間的「沉默」遠比表面上的外交辭令更具殺傷力。隨着休戰限期將至,雙方究竟能否重啟高層對話,還是會繼續在科技、貿易等領域互相拉鋸,將直接影響未來全球經濟秩序和創新格局。香港作為國際金融及科技中心,更應密切關注這場「大國博弈」的每一個細節,因為這不僅影響中美,亦將深刻改變我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