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彩AI預測賽後檢討!邊個模型預測最叻? 每次攪珠當晚10:30更新免費睇!

中美科技戰:蘋果、英特爾的風險與挑戰

蘋果、英特爾等美國科企受中美科技戰衝擊,誰最危?

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發動咗史上最大規模嘅貿易戰,而美中之間嘅對抗依家已經進入一個更具破壞性嘅新階段——美國科技業正面臨最嚴峻嘅衝擊。由晶片製造商、軟件巨頭,到電商平台同裝置製造商,各大企業都要急速適應加徵關稅、出口限制、中國自給自足能力提升,以及中國社會日益增強嘅反美情緒。

有啲公司即時就要面對損失,有啲則要應對長遠嘅結構性轉變,呢啲變化隨時會影響未來幾十年全球科技產業嘅主導權。

硬件:晶片商同裝置製造商首當其衝

硬件行業受創最深。美國針對中國增長潛力而設嘅新限制,已經禁止向中國出口先進AI晶片——Nvidia(輝達)同AMD首當其衝,兩間公司都因為無法向中國賣高階H20 AI晶片而要為季度業績計提損失。單是Nvidia,預計就因為限制而損失55億美元收入,消息傳出後,Nvidia股價即時下跌6.9%。

同時,中國亦唔單止用關稅報復,仲以採購禁令反擊。中國政府已經禁止中央同地方政府機構採購搭載外國CPU嘅電腦同伺服器,等於直接將Intel同AMD排除出局。依家中國官方認可嘅18款CPU晶片,無一款係美國製造,反而大多數採用英國ARM架構(未來都可能被限制)。

對美國晶片商嚟講,影響極大。例如Intel 2024財政年度有29%收入來自中國,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則有19%。雖然蘋果、Nvidia同AMD等公司喺台灣生產嘅晶片暫時可以豁免中國報復性125%關稅,但美國本土生產嘅產品就唔得。

蘋果喺今次風暴中尤其脆弱——中國係佢最大生產基地,亦係主要消費市場之一。2024年,蘋果有約17%收入來自中國同台灣,但區內銷售按年跌8%。雖然蘋果加快喺印度生產(估計佔全球iPhone產量15-20%),但依然高度依賴中國龐大、高效嘅勞動力同東亞科技生態圈。

要真正「脫鈎」,短期內根本無可能做到。即使蘋果再強調「加州設計」,「中國製造」嘅標籤喺中美角力下,隨時變成蘋果嘅阿喀琉斯之踵。

軟件:北京針對Windows同Oracle展開戰略性脫鈎

貿易戰第二戰線就係軟件。中國正積極減少對美國平台嘅依賴。2023年,中國政府已禁止政府採購外國軟件。依家,任何新政府電腦或伺服器都唔可以用微軟Windows操作系統或者Oracle資料庫。

換言之,政府部門要用六款國產操作系統同十一款本地資料庫。呢個戰略性轉變,反映中國有計劃咁要將美國軟件踢出關鍵基礎設施。雖然中國現有系統龐大,要全面轉換唔係一朝一夕,但政府採購已經開始執行。

對微軟同Oracle嚟講,呢個意味住喺全球第二大科技市場(中國GDP近20萬億美元,僅次美國,遠超第三位德國嘅5萬億)影響力將逐步流失。兩間公司以往慣咗稱霸全球企業市場,而家要面對被排除喺日益自給自足嘅中國市場之外。

隨住反美情緒升溫,中國轉用本地軟件產品嘅步伐只會加快。

互聯網及廣告:風險有限,但新挑戰浮現

美國互聯網巨頭一向喺中國影響力有限——Google、YouTube、Facebook等平台都被封鎖。Alphabet(Google母公司)同Meta(Facebook母公司)相對受影響較細。

不過,貿易戰帶嚟新風險。例如Meta 2024年有11%收入來自中國企業向全球受眾投放廣告。Alphabet雖然未有分拆中國收入,但亞洲區整體佔16%。如果中國進一步限制數碼廣告渠道,或以數據規管、商業限制報復美國平台,未來增長都會受阻。

此外,依賴區內雲端基建嘅美國公司,亦可能隨住中國加快自建科技平台而受到更多限制。

電商:亞馬遜中國供應鏈依賴備受考驗

亞馬遜雖然唔似蘋果或Intel咁直接向中國市場賣貨,但同中國製造業深度掛鈎。高盛估計,亞馬遜自營商品成本有20-40%來自中國。隨住新關稅高達145%,成本勢必飆升。

亞馬遜已經開始調整,取消部分供應商訂單、重新檢視供應鏈,但以亞馬遜龐大規模,要徹底轉型絕非易事。仲有第三方業務(2024年佔零售銷售37%),亞馬遜難以掌握或監控第三方賣家貨源,令投資者同分析師都摸不著頭腦。

再加上拜登政府有意對智能手機及個人電腦加徵新關稅,亞馬遜長期依賴中國廉價電子產品嘅模式,隨時面臨新一輪衝擊。

美中科技關係:戰略重組進行中

美中貿易戰已經唔再係短期關稅同報復咁簡單,而係一場關乎科技主導權、供應鏈控制、國家安全嘅長期結構性衝突。對美國科技公司嚟講,意味住:

– 重新考慮生產基地(蘋果轉移至印度,Nvidia、Intel加碼美國本土廠房)
– 市場多元化(微軟、Oracle積極開拓東南亞同非洲)
– 準備因民族主義消費同採購禁令而損失中國收入
– 關稅推高雙方商品及零件成本

最終影響仍在發酵。唯一可以肯定嘅係,以中國同時作為「世界工廠」同「最大客戶」嘅科技全球化黃金時代,已經岌岌可危。

編輯評論:全球科技權力格局,香港何去何從?

今次中美科技戰唔單止係兩國之間嘅角力,更係全球科技版圖重塑嘅前奏。對香港嚟講,呢場風暴既係危機,亦係轉機。

一方面,香港作為國際金融及資訊流通樞紐,過去長期受惠於中美科技合作——不論係蘋果供應鏈、國際雲端服務,定係跨境電商平台,香港都有角色。依家全球供應鏈重組,香港相關產業(如物流、金融、專業服務)都要重新定位。美國企業「撤離中國」唔等於撤離亞洲,香港如果可以成為區內新興科技市場(例如東南亞、印度)嘅橋樑,仍有發展空間。

另一方面,香港本地科技產業發展多年,但要真正「突圍」,就要善用自身國際化優勢,積極吸納全球人才、資本同技術,唔可以再單靠「中間人」角色。中美科技戰既然已成定局,香港應該思考如何協助本地企業適應新常態,包括協助企業多元化供應鏈、推動本地創科研發、加強數碼基建等。

最後,今次事件亦提醒香港社會,單靠一國一市(無論係中國定美國)都會有風險。未來,能夠靈活轉型、擁抱多元市場同科技創新,先至可以喺全球新秩序中爭取主導權。

中美科技戰未完待續,香港,準備好未?

Chat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