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AI企業轉攻東南亞算力市場 東南亞數據中心成新金礦
美國晶片禁令加速中國AI企業外遷 東南亞成最大贏家
【胡志明市訊】隨著美國對Nvidia等先進AI晶片加強出口限制,中國的人工智能企業正加快在東南亞地區租用及興建AI算力基礎設施,務求將運算負載全球化。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甚至越南和泰國,現時都成為中國科技巨頭的數據中心新熱土。
業內人士指出,中國雲端巨頭如阿里雲、騰訊及華為,近年紛紛透過合資企業(JV)等方式,積極擴大在東南亞的布局,務求避開地緣政治摩擦,並確保能取得大規模算力資源。
來自上海的企業服務顧問公司Mekong Partners行政總裁Mickael Driol表示:「我們已經見到中國客戶針對馬來西亞及印尼的AI數據中心,作出長達五至七年的算力預留,這些都是極具針對性的長線部署。」
馬來西亞與印尼成新據點 租約長達七年
datacenterHawk亞太區總監Dedi Iskandar補充,去年第三季開始,中國企業對東南亞算力的需求急升,特別是馬來西亞柔佛與印尼巴淡島,因為當地政策寬鬆、營運成本低及政府補貼大方,吸引大量投資者進駐。
這些地區的數據中心不僅吸納了中國AI企業的長線租約,更帶動了一波合資合作及基礎設施建設潮流。中國企業不單止是租用,更參與數據中心的投資、管理及營運,務求掌控更多算力資源。
地緣政治下的算力大遷徙
美國對中國AI企業的技術封鎖,無疑推動了這場「算力大遷徙」。中國企業為了繼續取得先進AI運算能力,只能向海外尋找突破口。東南亞因地理接近中國、政策友善及成本優勢,迅速成為最佳選擇。
新加坡、馬來西亞柔佛及印尼巴淡島,憑藉其高速數據連接、穩定電力供應及日益完善的數據中心生態圈,吸引著愈來愈多中國科技企業進駐。越南及泰國亦逐漸受到關注,成為新一輪的潛力市場。
編輯評論:東南亞算力爭霸背後的啟示
中國AI企業「走出去」尋找算力,表面看是美國出口管制的直接後果,但更深層次是全球數據與算力版圖的重塑。東南亞之所以能在這波浪潮中受惠,除了政策及成本因素,更關鍵是地緣政治的巧妙平衡。對香港業界而言,這場全球算力轉移潮值得高度關注——不僅是中國企業的外遷,更是東南亞國家數據主權、網絡安全與產業升級的巨大挑戰。
此外,中國企業在東南亞的長期部署,勢必帶動當地數據中心、雲計算、基礎設施、人才等多元產業鏈發展,甚至可能改變區內科技產業格局。有趣的是,這種「去中國化」的算力外包,實際上反過來令中國科技巨頭在海外扎根更深,未來一旦地緣政治環境轉變,這些海外資源反而可能成為中國科技產業的「後花園」。
香港本地企業若想參與這一波浪潮,除了關注數據中心投資機會,更應思考如何利用本地的國際金融、法律及技術人才優勢,成為中國與東南亞科技合作的橋樑。否則,當算力、數據與資本都在區內重新洗牌,香港很容易被邊緣化。
最後,這場算力地緣爭奪戰,正是全球科技競爭的縮影。東南亞會否成為下個「數據矽谷」?中國企業在海外的「算力帝國」又會否反客為主?這些問題,值得每一位關心區內科技與經濟未來的香港讀者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