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ouTube Premium 家庭 Plan成員一位 只需
HK$148/年!
不用提供密碼、不用VPN、無需轉區
直接升級你的香港帳號 ➜ 即享 YouTube + YouTube Music 無廣告播放
中國啟動太空計算中心建設 首批衛星成功升空
中國於星期三成功以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從西北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了12顆衛星,正式展開太空計算衛星星座的首批部署,為建設太空計算中心揭開序幕。
這次發射的衛星群由之江實驗室聯同全球合作夥伴共同研發。根據中國工程院院士、之江實驗室主任王堅(同時亦是阿里雲創辦人)介紹,這個星座計劃未來將擴展至數以千計的衛星。
實時太空數據處理 促進AI與太空應用融合
這個衛星星座的設計目標,是在軌道上實現實時數據處理,針對傳統衛星系統的效率瓶頸作出突破,並加速人工智能技術與太空應用的深度融合。
首批衛星每一顆都搭載了一個擁有80億參數的AI模型,能夠處理從L0(即衛星直接獲取的原始數據)到L4的各級衛星數據。此外,星座支援衛星之間的全面互聯,提升整體協作能力。
多元任務:AI數據運算、激光通訊及天文觀測
除了AI驅動的數據處理功能外,這批衛星還將執行多項實驗性任務,包括跨軌道激光通訊技術測試,以及天文科學觀測等。
這個項目展現出中國將計算能力延伸至太空的雄心,這一新興領域未來有望補充地面雲端基礎設施,支援如AI和遙感等對數據處理需求極高的應用。
—
編輯評論:太空計算新紀元——中國的野心與全球競賽
中國今次啟動太空計算衛星星座,不僅是單純的航天工程突破,更代表全球計算格局正進入一個全新篇章。過往我們熟悉的雲計算,無論多先進,始終受制於地面基礎設施和物理距離,對於即時處理全球性大數據、AI模型訓練及應用,始終有其極限。中國今次嘗試將計算資源搬上太空,等同於將「雲」升級成真正意義上的「天際雲端」,這不僅能突破地面網絡瓶頸,還可能重塑AI、IoT、遙感監測、全球通信等多個產業生態。
值得留意的是,今次衛星每顆都配備80億參數的AI模型,這個規模即使放在地面數據中心,也屬於頂尖級別。衛星之間的互聯互通,更為分布式運算、協作式AI鋪路。這或許預示未來太空將成為AI與算力的新戰場,全球科技巨頭和國家都會加緊部署。
然而,這種全球性太空算力網絡,亦引發不少新問題。例如,數據主權、太空資源分配、軌道擁堵、網絡安全等議題,將會比地面雲計算更複雜、更具爭議。中國的這個「太空雲」計劃,既是技術創新,也是國際話語權較量的前哨。
對香港及亞洲區來說,這種發展或為本地創科企業帶來新機遇。想像一下,未來AI訓練、遙感監測或金融風控等高端應用,無需再依賴歐美的雲服務,直接透過「太空雲」獲得全球即時算力,這將大大提升自主性和創新空間。
總結而言,今次中國太空計算中心的起步,是全球科技競賽的重大標誌。未來「雲端」會否真的「上天」,香港和亞洲如何參與這場新賽局,值得各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