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雲端巨頭在中東崛起:緊貼國家戰略,改寫數碼基建格局
中國雲端服務供應商正悄然重塑中東數碼基建的格局,他們並非單純以技術指標與美國IT企業正面對抗,而是選擇更貼近當地國家戰略、數據主權目標,並積極建立本地合作關係。這種崛起反映出海灣國家在評估數碼服務供應商時,已經不再只著重效能,更強調合作、靈活性,以及能否與長遠發展目標一致。
美國巨頭如Amazon Web Services、Microsoft Azure、Google Cloud及Oracle早已進駐中東,在巴林、阿聯酋及沙特阿拉伯等地設立數據中心。不過,中國企業如華為、阿里雲及騰訊,則以與國家主導的數碼議程緊密合作,穩步打入市場。
以華為為例,現時已在沙特阿拉伯營運四個雲端設施,包括一個專為即時處理需求而設的低延遲數據中心。據《Rest of World》報道,華為僅用兩年時間,便透過利雅得樞紐吸納了超過1,000個客戶,當中包括金融機構及政府機構。阿里雲則與當地電訊商STC合資,在阿聯酋及沙特阿拉伯開設數據中心。這些投資與沙特「2030願景」緊密掛鈎,該國正以科技發展推動經濟多元化。
中東雲端市場:政府主導推動高速增長
中東雲端市場正以驚人速度擴張,主要受數碼轉型及政府「雲端優先」政策推動。根據IDC數據,單是阿聯酋公共雲市場,到2028年預計將達到59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高達21.7%。
與此同時,Oracle亦承諾投資15億美元,在沙特阿拉伯擴展雲端業務,包括在利雅得設立新的公共雲區。推動區內雲端增長的關鍵因素,還包括數據本地化政策、對AI服務需求大增,以及各國現代化IT基建的努力。
中國雲端供應商將合規性轉化為競爭優勢。IDC EMEA區雲端研究總監Manish Ranjan指出:「他們與地區政府建立了策略性合作夥伴關係,特別是在沙特阿拉伯,以確保符合本地數據法規。」這些合作令華為、阿里雲等在金融、醫療、智慧城市等對數據主權要求極高的領域取得突破。
地區策略對比:中東與東南亞的不同
中東政府主導的雲端發展模式,與東南亞以數碼貿易、初創企業及消費服務為主導的成長路徑大相徑庭。世界經濟論壇指出,雖然中國雲端供應商同時活躍於兩地,但在中東的合作更深入且與國家緊密結合。非洲亦出現類似發展趨勢。
根據中國-非洲研究倡議等機構的研究,華為、阿里巴巴等正透過培訓計劃、基建項目及本地合作夥伴,在肯尼亞、尼日利亞等地擴展業務。相比之下,美國雲端公司經常受制於嚴格法規及數據主權疑慮。
騰訊雲亦在2024年LEAP大會期間,於沙特阿拉伯推出首個中東雲區,正式加入區內雲端基建競賽。騰訊表示,新雲區將有助降低延遲、加強數據主權合規,並支持沙特「2030願景」的數碼轉型。騰訊重點針對金融、媒體及遊戲等行業,迎合區內對本地化AI及雲端服務的需求。
AI本地化:中國企業領先優勢
在人工智能本地化方面,中國企業明顯領先。於華為全球AI峰會上,華為展示了阿拉伯語AI模型,能將醫院診斷時間縮短多達40%,這一應用深受沙特持份者歡迎。雖然美國雲端供應商AI平台功能強大,但針對地區需求的定制速度較慢。
德州數據中心公司Hawk分析師Luis Bravo指出:「在中東取得成功,信任與合作同樣重要。」對於需應對複雜政府要求的CIO來說,中國雲端公司往往更了解本地優先事項,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並減少繁瑣程序。
混合雲模式:靈活應對多元需求
中東並非所有機構都準備好全面雲端化。阿聯酋太空科技公司Space42 CIO Kenneth Lindegaard表示,部分行業工作負載仍需在本地數據中心處理。他強調:「雲端市場競爭激烈,供應商眾多。像數據本地化等法規,對部分供應商而言,未必能在每個國家都建設數據中心。」
中國雲端供應商早已預見混合雲的需求,並以此為區內策略核心。無論是邊緣運算、模組化數據中心,還是區域雲樞紐,他們都能靈活配合公私營機構的多樣化需求。
總結:中國雲端企業的「長線遊戲」
中國雲端企業證明,在新興市場取得成功,關鍵不僅是技術實力,更在於能否貼近國家戰略,並有耐性打「長線」。在中東,這種策略已見成效。雖然美國企業仍佔據區內不少基建份額,但局勢正逐漸傾向那些能提供合規、本地化AI及長遠國家合作的供應商。
編輯評論:中東雲端戰場的「新規則」——中國模式的啟示與隱憂
中國雲端巨頭在中東的崛起,對全球科技產業格局帶來深遠啟示。首先,這證明了「貼地」與「國家戰略對齊」的重要性。過去我們總以為,技術創新和規模效應才是雲端市場的致勝關鍵,但中國企業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適應本地政策、尊重數據主權、主動融入國家發展藍圖,才是打開新興市場的金鑰匙。
這種策略其實不只適用於中東,放諸東南亞、非洲,甚至未來歐洲在數據主權意識提升下,都有參考價值。中國企業的「國家隊」打法,令他們能在高敏感行業(如金融、醫療、智慧城市)迅速建立信任與合作網絡,這正是美國科技巨頭難以複製的「軟實力」。
不過,這種模式亦帶來潛在隱憂。當雲端基建與國家戰略綁定,市場競爭將變得愈來愈「政治化」,技術標準分歧、數據壁壘、地緣科技割裂等問題或會加劇。長遠而言,這會否令全球雲端生態碎片化,抑或促使各國加快自主創新,值得我們深思。
最後,香港作為國際金融及科技樞紐,亦應從中吸取教訓:未來數碼基建發展,不能只靠技術,更要懂得與政策、產業及社會需求「同頻共振」。中國雲端巨頭在中東的成功,正好為我們提供一面鏡子——如何在全球數碼競賽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與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