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4月汽車銷售連續第三個月上升,增長14.8%
中國汽車銷售在4月份連續第三個月錄得增長,較去年同期上升14.8%,主要得益於政府推行的汽車以舊換新能源車(NEV)補貼政策,抵消了美國加徵關稅對消費者信心的負面影響。
根據中國乘用車協會(CPCA)週日發布的數據,4月份乘用車銷量達到178萬輛,今年前四個月累計銷量為697萬輛,同比增長8.2%。其中,新能源汽車(包括純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銷量同比大增33.9%,佔總銷量的50.8%。
官方資料顯示,截至4月24日,政府針對以舊換新能源車的補貼政策已覆蓋271萬輛汽車,這項措施有效緩解了中美貿易緊張及美國加徵關稅對中國消費者信心的衝擊。
汽車出口持續下滑,國內自動駕駛技術熱度降溫
不過,汽車出口方面,4月份較去年同期下降2.2%,延續了3月份8%的跌幅。CPCA指出,對國內市場而言,自動駕駛系統已不再是促進銷售的主要動力。
過去幾年,中國這個全球最大汽車市場的價格戰焦點逐漸轉向下一代自動駕駛技術。比亞迪(BYD)於今年2月宣布,旗下車型將標配「天眼」駕駛輔助系統,成為免費標準配置,掀起市場熱潮。
然而,這股推廣駕駛輔助系統的熱情正逐漸冷卻。3月份小米SU7轎車在駕駛輔助模式下發生致命車禍,車輛撞上水泥柱後起火,事發當時駕駛員正試圖接管車輛控制權。此事故引發政府對宣傳中使用“智能”或“自動駕駛”等詞彙的嚴格監管,限制了相關技術的市場推廣。
—
評論與分析:
這份報告透露了中國汽車市場在政策支持與國際貿易環境雙重影響下的複雜局面。政府通過加大新能源車以舊換新補貼,有效提升了消費者購車熱情,尤其是新能源車銷量快速攀升,佔比超過一半,顯示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已邁入成熟階段,且政策刺激依然是市場增長的重要引擎。
然而,汽車出口持續下滑反映了中美貿易摩擦對中國汽車產業的外部挑戰依然存在,這也提醒國內車企需加強技術創新和品牌建設,提升國際競爭力。
至於自動駕駛技術的推廣,從過去的熱潮到現在的謹慎,折射出技術成熟度與安全性的矛盾。小米車禍事件暴露出自動駕駛輔助系統在實際應用中的風險,也促使監管部門收緊宣傳用語,這對企業來說既是挑戰也是警示。未來,車企需更注重技術安全和用戶教育,才能贏得消費者信任,推動自動駕駛技術的健康發展。
總結而言,中國汽車市場正處於轉型關鍵期,新能源車的崛起和自動駕駛技術的進步是兩大亮點,但同時也面臨外部貿易壓力和技術安全的雙重考驗。如何在政策引導下提升產品質量與科技安全,將是中國車企未來能否持續領先的關鍵。
以上文章由特價GPT API KEY所翻譯及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