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大連豬肉企業清盤後仍繼續營運,外資投資者蒙受損失
中國大連——當中國一家豬肉生產商於2019年申請破產時,退休的美國蘋果公司高管艾倫·希爾(Alan Hill)感到震驚。這位來自阿爾伯克基的前高管,過去十年透過美國上市控股公司Energroup Holdings,投資約十萬美元於大連初明肉類加工有限公司(Chuming Meat Processing)。儘管初明多年未派發股息,但該公司曾為沃爾瑪供應豬肉,且至少在2016年仍有盈利。
2021年,大連法院裁定初明進入清盤程序,並在三年內拍賣資產、償還債務,令美國股東放棄追討未付股息。對即將於今年5月滿86歲的希爾而言,這筆投資損失令他感到被欺騙:「我本希望能把這筆錢留給我的子女。」
然而,更令人震驚的是,2024年6月,希爾和其他股東從中國食品監管部門得知,初明在法院宣布清盤完成近四個月後,依然在運營。根據大連市場監管局公布的一份健康安全證書,初明於去年6月通過檢查;而根據路透社所見照片,標示初明品牌的豬肉至2023年11月仍在市場出售,包裝日期為去年5月。監管部門未有回應置評請求。
路透記者於今年3月發現,初明最後登記地址的工廠依然運作,招牌雖有初明標誌,但名稱略有不同,為大連誠三初明食品加工有限公司。該公司未回應有關與已清盤初明關係的查詢。在大連三個市集及一家超市內,初明的招牌仍在豬肉銷售區顯眼展示,但包裝標籤則顯示另一家公司名稱。
經過審查多份法院及公司文件,並訪問包括律師和投資者在內的九位人士,路透報導指中國破產程序存在監管漏洞,令債權人面臨不透明操作和惡意破產申請的風險。部分企業或個人藉此逃避債務或侵佔公司資產。
就初明案而言,部分投資者聲稱該公司違反中國規定,未獲股東同意即申請破產,拒絕讓股東查閱賬目,且在清盤後繼續營運。希爾等股東曾於2018年8月在內華達州成功控告初明高層非法轉移資產,但在中國法院未獲補償。
初明及其律師未回應破產相關置評,Energroup表示經歷多次法律程序後已與初明無關。沃爾瑪亦未回應相關查詢。
中國破產案件激增,法律執行存漏洞
隨著中國經濟放緩及房地產市場低迷,破產案件急劇增加。2023年中國法院處理約3萬宗破產案件,較2020年的1萬多宗大幅上升。四位律師透露,惡意破產案件明顯增多。
律師指出,申請破產可暫停債務執行,對企業管理層有利。然而,法院規定清盤後公司必須在10日內停止營運,繼續經營屬違法。中國法律亦規定股東有權查閱破產公司賬目,未提供賬目可被罰款。
初明的唯一直接股東大連寶信投資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金坤稱,初明拒絕讓投資者查閱賬目,即使法院上訴判令亦不遵守。他質疑初明未經股東同意即申請破產,並曾向警方報案,但因證據不足未獲立案。2022年他訴訟破產管理人未披露公司資料,但法院駁回訴求。
中國破產法實施約二十年,與美國等成熟市場規定不同,債權人常需多年等待結果。中國法院有時不嚴格要求申請破產公司證明虧損,令債權人風險加大。初明案中法院是否收到充足證據仍不得而知。
地方利益與外資投資者的困境
自1970年代起,中國地方政府依賴土地銷售融資,但數年前建築業急挫,政策收緊槓桿和投機。恒大等開發商倒閉,令本地及外資股東寄望破產法公平執行。
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法學教授Jason Kilborn指出,破產法目標是合理分配破產企業或個人財產,讓債權人公平承擔損失。
湖南聯合房地產開發公司董事長周建民遭遇破產糾紛,他質疑公司資產遠超債務,但法院仍裁定破產。外資投資者在中國法院追討外國判決及索取資訊困難重重。
希爾表示:「中國地方法院總偏袒本地人,忽視美國股東權益。」三位律師亦認為,即使純粹國內案件,中國法院普遍支持地方政府利益,這在開發商破產案中尤為明顯。
金坤損失數億元後,希望中國政府加強保護私企免受惡意破產侵害。國務院未回應置評請求。
—
評論與啟發
這宗關於初明肉類的破產事件,深刻揭示了中國破產法制度與實務間的巨大落差,尤其在外資企業權益保護方面的不足。法院判決清盤後,公司竟能繼續營運,無疑暴露出法律執行的漏洞和監管缺位。這對於海外投資者而言,是一個嚴重警訊,提醒他們在中國投資時需加倍謹慎,並密切關注當地法律環境和司法透明度。
此外,地方政府與企業利益糾纏,令法院判決難以做到真正公正,形成了地方法律「保護主義」的現象,這對整體市場信心構成威脅。中國經濟放緩加劇了破產案件的數量與複雜性,若無有效的法律保障,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將受阻。
未來,中國若要吸引更多外資及促進公平競爭,必須加強破產法規範的落實,提升司法透明度,並建立獨立且公正的仲裁機制。否則,類似初明事件將繼續發生,損害投資環境,削弱國際投資者信心。
總括來說,這不僅是個別企業的法律糾紛,更是中國市場法治化進程中亟待解決的結構性問題。對香港及國際投資者而言,理解這些風險並調整投資策略,是在中國市場中求生存和發展的關鍵。
以上文章由特價GPT API KEY所翻譯及撰寫。